在茶史上,有一封信的意义非同小可,写它的人根本无意于青史留名,但是这封平平常常的信确实留了下来,而且为后人提供了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因此不可不提 。
这就是《二娘子家书》 。这当然是后人给它的命名,书信本来没有题目,何况是寻常家书 。这封信,是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一位无名氏女子,给远方的亲人写的家书 。其中有这样的内容:“……至今年闰三月七日,平善与天使司空一行到东京,目下并得安乐,不用远忧 。今则节届炎毒,更望阿娘、彼中骨肉,各好将息,勤为茶饭……”
后面的两句叮嘱,虽然亲情殷殷,但总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封平常家书,因为出现了一个字,便在历代专家学者眼中就非比寻常地熠熠生辉起来,这个字,就是“茶” 。
今天的茶固然声名赫赫了,可是茶的身世来历却颇为曲折 。起初,茶叶并不叫作“茶”,她的称呼五花八门,《尔雅》、《晏子春秋》、《尚书》等经典各自为政,把它叫作:荼,槚,茗,诧……茶不但没有被冠名为“茶”,甚至连“茶”字都还没有,只有“荼”字 。
记得有部老电影《瞧这一家子》,里面陈佩斯扮演的活宝说了一句“大刀阔斧、如火如茶的生活”,引来了影院里的一阵爆笑 。那个活宝是个青工,而且是“**”刚过去的荒芜年代,把如火如荼读成如火如“茶”,当然是暴露他胸无点墨 。但是如果是现在,如果是个老先生这样读,就可能是故作高深显示学问了 。在历史上,这两个字长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拉拉扯扯,千丝万缕 。
起初,荼就是荼,是一种野菜,和茶没有关系 。后来茶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因为味道也是苦的,而且当时是煮了当菜吃,所以就借了荼字来命名 。这大概是战国后期 。此后,“荼”字一直身兼二职,既指野菜,又是茶叶 。茶字的出现是先有发音,后有字 。六世纪初梁代,有将荼读为茶的,但还没有把荼中间的那一笔减去改为茶字 。这就是所谓“(初唐)颜师古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邛州先茶记》) 。茶字萌芽于汉代,确定于唐代,但唐初仍没有完全代替荼字 。在“茶”字兴起、“荼”字废退的历史进程中,一般认为陆羽起了关键作用,在他的《茶经》中,看不到一个荼字,通通写作了“茶”,而且后人正是从《茶经注》中获知,成书于公元735年的《开元文字音义》中已经收录了“茶”字 。但是,绝不能据此将功劳记在陆羽一个人身上 。
这就要说回《二娘子家书》了 。这封信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生于733年的茶圣陆羽才九岁,可是这位二娘子已经潇洒自如地减去了那多余的一笔,也减去了那漫长的苦味(荼本义是苦菜),写出了那个清爽甘甜的“茶”字 。那真是值得用朱砂圈点、绿纱笼罩的一个字!就是因为这个字,这封家书载入了史册,成了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瑰宝 。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二娘子家书》】虽然二娘子们和陆羽这样领风气之先,但是荼字并没有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据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考证,大历十四年(779)、贞元十四年(798)的碑刻中,仍有以荼代茶现象 。直到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等碑文,才减去一画,写作茶字 。中唐之后,音、形、义都明确的“茶”字才真正问世并流传至今 。陆羽已然被封了茶圣,可惜无法知晓二娘子姓甚名谁,更不知道芳冢何处,否则真应该以清泉香茗祭奠一番呢!?
推荐阅读
- 4种类型的女人最受男人喜爱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 一杯清茶,怡人悦己
- 客家山歌里有什么样的茶文化
- 紫砂壶的选、藏、玩
- 独显和集显的区别 独显和集显的不同之处
- 竹子茶盘怎么保养? 教你几招!!
- 陈德华:茶中有“工夫”
- 斯里兰卡饮茶文化简介
- 中国茶的世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