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过是一个道路选择问题

明代的皇子朱权的后人并没有延续先辈的茶道 , 更没有学到朱权明哲保身的隐士策略 。宁王承袭到了朱宸濠一辈 , 居然起兵问鼎 , 不过43天 , 便兵败于鼎鼎大名的王阳明 , 最后死于非命 , 朱权一系的香脉就此中断 。
不过 , 朱宸濠在韬光养晦之时 , 还是很注意延揽人才 , 那些他想招徕的名士中 , 就有才华横溢的书画家文徵明 。无奈文徵明一副拒而不出的隐士姿态 , 他一口回绝了宁王的请求 。
现代人了解的文徵明 , 是一位在古董市场上价格不菲的画家 , 他不仅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 还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明四家的成员 。我总是在想 , 邀请他的换作是朱权 , 又会如何?
文徵明说自己“吾生不饮酒 , 亦自得茗醉” , 又说“门前尘土三千丈 , 不到熏炉茗碗旁” , 这其实是一个道路的选择问题 。
酒也好 , 茶也罢 , 它们的异同早就被唐人王敷在《茶酒论》中以水终结了 。
即使门前延揽的朱宸濠的车马卷起尘土三千丈 , 文徵明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 他要做的只是守护好自己的茶炉、茶碗 , 不要让灰尘入侵 , 就像他用茶抵制酒一样 , 他用他的茶空间来抵制功名利禄 。不用来打扰我的宁静了 , “未裁帖子试芳草 , 且覆茶杯觅淡欢” , 那些试探与邀请 , 他充耳不闻 , 文徵明肯定了自己所选的道路 。
他要的生活是什么?一个空间 , 数个茶人 。他的诗画一直在拓展茶空间的外延 , 一个固定的茶所 , 因为不同空间的设置 , 人的来回穿梭而形成茶的动感与交互式地带 , 四处弥漫着茶氛围 。
创作于1534年的《茶具十咏图》为我们呈现了茶空间的美妙想象 , 十咏分别是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与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的十茶具相同 , 文徵明抵御不住对同道中人的唱和渴望 ,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些人捆绑进来 , 哪怕是眼前人够多了 。这在其他茶画中也可以看出来 。
画中的茶空间在青山之下 , 绿林之中 , 两间茅屋 , 一间用来品茗 , 左书右壶 , 一间有伺茶童子在煮水 。“余方抱疴 , 偃息一室 , 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 。佳友念我 , 走惠三二种 。乃汲泉以火烹啜之 , 辍自第其高下 , 以适其幽闲之趣 。偶忆唐贤皮陆故事 , 茶具十咏 。因追次焉 。非敢窃附于二贤后 , 聊以寄一时之兴耳 。漫为小图 。并录其上 。”
一场春雨过后 , 风清云淡 , 多么好的日子 , 正因生病不能参加朋友们的品茗会 , 在病榻才感遗憾 , 却见朋友前来探望 , 还带来上好的泡茶水惠山泉 。二人相对 , 心意相通 , 不免缅怀起前人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雅趣 , 也就着皮日休《茶中杂咏》题目 , 作诗作画 , 幽思先贤同道所好之隐逸 , 早就心往之 。
《茶具十咏图》里的茶诗《茶坞》云:“岩隈艺云树 , 高下郁成坞 。雷散一山寒 , 春生昨夜雨 。栈石分瀑泉 , 梯云探烟缕 。人语隔林闻 , 行行入深迂 。”《茶舍》云:“结屋因岩阿 , 春风连水竹 。一径野花深 , 四邻茶荈熟 。夜闻林豹啼 , 朝看山麋逐 。粗足办公私 , 逍遥老空谷 。”《茶人》云:“自家青山里 , 不出青山中 。生涯草木灵 , 岁事烟雨功 。荷锄入苍霭 , 倚树占春风 。相逢相调笑 , 归路还相同 。”如此高规格 , 赤脚陆羽来了 , 也未必敢靠近了 。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 , 有诗作云:“不见鹤翁今几年 , 如闻仙骨瘦于前 。只应陆羽高情在 , 坐荫乔林煮石泉 。”画中陆羽所置环境与《茶具十咏图》并无太多差别 , 茶圣孤坐于乱石飞泉葱郁大树之前 , 茅屋里煮水小童正忙着烧水 。在文徵明看来 , 没有人伺茶的品饮是可怕的 , 茶人独品的场景难免会令人生疑 , 这几乎也是明代士大夫的共同看法 , 很少有人可以例外 。传统教导说 , 独学而无友 , 则孤陋而寡闻 , 喝茶亦如此 。
稍早的《惠山茶会图卷》是文徵明沉闷时期的作品(1518年) , 但画卷中呈现出来的还是一幅闲适自得的茶游场景:青山绿树之下 , 茶桌置于草地 , 桌上摆放着各种精致的茶具 。一文士拱手而立 , 两童子忙着烹茶 。画面中心有一凉亭 , 亭中一井 , 两个文士倚井栏而坐 , 正在凝神觅诗 。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密林深处 , 两个文士正一路交谈 , 漫步而来 。
惠山泉的地位被文人在名泉谱上换来换去 , 但总的来说没有滑落前三甲之位 。颇有意味的是 , 我们这位讲究这样讲究那样的大画家 , 知道什么茶第一 , 什么第二 , 却在自己奋斗的仕途上完全落败 。他的档案令人多么惊讶 , 41岁才考上秀才!
1518年的时候 , 他还在举人之路上狂奔呢 。是年清明时节 , 文徵明同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人游览无锡惠山 , 在惠山泉边饮茶赋诗 。这幅画作上附有蔡羽所书的一篇《惠山茶会序》和汤、王诸位的记游诗 。这种绝妙的安排恰恰说明了文徵明力图拓展茶空间的决心 。
《品茶图》与《茶具十咏图》背景十分相像 , 但更具动感:茶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题词说“嘉靖辛卯 , 山中茶事方盛 , 陆子傅过访 , 遂汲泉煮而品之 , 真一段佳话也 。”画中的山林丛中 , 两间茅舍 , 小桥流水 , 茶室里 , 茶案已经摆好 , 茶炉炭火正红 , 主人正和刚到的客人闲谈 , 一次小型茶会即将开始 。
他们要等的人还在路上疾走 , “我不在喝茶 , 就在喝茶的路上” , 到了这里 , 文徵明完成了茶的无限空间 , 茶无处不在 。
其他文徵明画作如《汲泉煮品图》、《松下品茗图》、《煮茗图》、《煎茶图》、《茶事图》大抵也都是一派闲适之象 , 总给人感觉有了茶 , 有了茶空间 , 有了同好雅趣之人 , 生活才可以叫做生活 。
文徵明喜欢阳羡茶 , 《煮茶图》录有他的诗作:“苍苔绿树野人家 , 手卷炉熏意句嘉 。莫道客来无供设 , 一杯阳羡雨前茶 。”有一次 , 他的朋友吴大本为他送来上好的阳羡茶 , 他高兴之余却发现如此好茶居然没有好水配 , 便学了苏轼般要发出调水符 。不料大雪封路 , 但巧的是他另一位朋友郑太吉来看他 , 还带来了惠山泉 , 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文徵明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雪夜郑太吉送惠山泉》一诗:“有客遥分第二泉 , 分明身在惠山前 。两年不挹松风面 , 百里初回雪夜船 。青箬小壶冰共裹 , 寒灯薪茗月同煎 。”接着写了《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能眠 , 活火沙瓶夜自煎 。白绢旋开阳羡月 , 竹符新调惠山泉 。地炉残雪贫陶榖 , 破屋清风病玉川 。莫道年来尘满腹 , 小窗寒梦已醒然 。”
茶水相交 , 焕发出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象 , 宛如其《煮茶》所说:“花落春院幽 , 风轻禅室静 。活火煮新泉 , 凉蟾浮圆影 。破睡策功多 , 因人寄情永 。仙游恍在兹 , 悠然入灵境 。”
文徵明年轻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 , 仕途却一直不顺利 。他不擅长考试 , 加上科举考试到了明代 , 参考的人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 , 竞争激烈到白热化 , 文徵明53岁的时候 , 已经白了少年头 , 却还是他41岁才考取的秀才身份 。天可怜见 , 终于在他54岁那年(嘉靖二年 , 1523年) , 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 , 经过吏部考核 , 被授职俸低职微的翰林院待诏 。
文青云在他讨论中国早期隐逸思想的主要著作《穴居之士》中 , 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 就是汉代隐逸高人之所以受到空前关注 , 与当时的察举制度有关 。但凡有才华和好品德的人 , 都可以通过察举获得职位;但从唐中期后开始盛行的科举制度 , 导致了人才录取的途径只能通过科考这种几乎是唯一的形式 , 人才标准不可避免有了冲突 。
历代都有被科考洗涮下来的人才 , 明清尤盛 。
我们可以理解文徵明被推荐后的复杂心情 , 古人云“青春作伴好还乡” , 今人又说“成名要趁早” , 面对这姗姗来迟的薄名 , 文徵明想了大半辈子 , 到手后却高兴不起来 。
人性总是这样 , 得不到的时候拼命去争取 , 得到了又会觉得不过如此 。对比自己盛名已久的书画 , 文徵明心里不是个滋味 , 有同僚排挤 , 加上书画同门中善于经营自己的唐寅这个时候的声望与成就远远超过自己 , 文徵明更加惆怅难安 。混了一年的闲职 , 除了给同僚们送些画作外 , 竟无事可做 。在别人眼里 , 他书画的价值远远超越他的价值 。命运迫使他必须做出选择 , 于是他决定以兴趣为主 , 放弃仕途 , 打了辞职报告上去 , 却被驳回 。于是文徵明在悒悒不乐中又荒废了三年 , 终于获准辞职 , 57岁回到苏州 , 此后致力于诗文书画 , 直到活到90岁的高龄离世 。去世前 , 他还握着笔 , 帮别人写的墓志铭永远也无法完成了 。
“文笔遍天下” , “海宇钦慕 , 缣素山积” , 文徵明能够活着享受这样的成就 , 也算是不负此生 。
【茶,不过是一个道路选择问题】(摘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秘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