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文章插图
对于斗茶来说 , 可能大家有听说过 , 但有真正见过的人比较少吧 。一般情况下大家饮茶就是自己冲泡品饮 , 或者和别人一起冲泡品饮的吧 。
斗茶 , 顾名思义 , 即比赛茶的优劣 , 又名斗茗、茗战 。始于唐 , 盛于宋 , 是当时任何一个阶级都热爱的一种雅玩 , 与“烧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宋代的“四艺” 。
斗茶是一种古代时期比较流行的休闲文化活动 , 最早是起源于福建的建州地区 。在唐代时期人们将其称为“茗战” , 到了宋代之后才将其取名为斗茶 。在古时的斗茶中 , 等到新茶开始上市的时候 , 茶农茶商们就会聚在一起 , 对新茶的优劣进行一番品评排序 。
参加斗茶的人 , 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 , 轮流品尝 , 以决胜负 。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 , 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 。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 , 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
据宋、明人的文献记载 , 斗茶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文章插图
「斗茶品」
斗茶品中的茶以“新”为贵 , 故每年清明节期间 , 新茶初出 , 适合参斗 。而水以“活”为上 。
一斗汤色 , 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 , 纯白者为胜 , 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茶汤纯白 , 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 , 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黄 , 说明采制不够及时;色偏灰 , 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
二斗水痕 , 水痕出现的早晚 , 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宋代擅饮团饼茶 , 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 , 加之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 , 汤花就显得匀细 , 甚至可以紧咬盏沿 , 名曰“咬盏” 。“咬盏”时间越久 , 茶汤与盏相接处就不易出水痕 , 而水痕出现最晚的 , 则为胜者 。
「行茶令」
酒有酒令 , 茶自然也有茶令 。茶令 , 是宋代兴盛斗茶的产物 , 而茶令的首创者当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贫居青州专心治学时 , 每得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 。在一次煮茶品茗时 , 她突发奇想了一种与酒令大相径庭的茶令 , 即互考书经典故 , 一问一答 , 说中者可饮茶以示庆贺 。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李清照行茶令的典故 , 曰:“被酒莫惊春睡里 ,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文章插图
「茶百戏」
茶百戏是斗茶中最为高深的 , 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传承者 , 因此至今也未揭其奥妙所在 。只在文献里看到“别使妙诀 , 使汤纹水脉成象者 , 禽、兽、虫、鱼、花草之属 , 纤巧如画” , 意思是茶汤在盏内瞬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 , 若花鸟鱼虫、水墨图画 , 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
几百年的光景逝去 , 宋代斗茶曾有的繁华盛况已飘散于轻扬的茶烟之中 , 那些古人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沾过的茶盏 , 依然让如今的茶文化爱好者如痴如醉 。品茶无关于形式 , 更注重一种心境 , 可谓是“洗尽古今人不倦 , 别有一番赏茶情” 。
斗茶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 , 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 , 标准是以纯白为上 , 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 , 因此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 , 再是汤花泛起后 , 水痕出现的早晚 。早者为负 , 晚者为胜 。
斗茶的场所 , 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 。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 , 前厅阔大 , 是店面;后厅狭小 , 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有些也兼有房间 , 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 。当然 , 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 , 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 , 也有说斗就斗的 。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 , 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 , 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文章插图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 , 因此时新茶初出 , 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 , 多的十几人 , 少的五六人 , 斗茶时 , 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 。如在茶店斗 , 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 , 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 , 更是一睹为快 。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在现在的生活中 , 也有些会举办斗茶的比赛 。现在的斗茶比赛主要是为了给茶友们提供一个交流茶文化的平台 , 在这样的平台中 , 茶友们不仅可以受到到茶香与茶文化 , 还能在交流中增加大家对于茶叶的辨别 , 储存等方面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