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文章插图
 
一、白毫茶的起源
福建东北与浙江毗邻,群山起伏,万壑争奇,福鼎太姥山,是誉满福建的游览地 。崖林之间,茶树丛生 。唐代陆羽《茶经》说道:“永嘉县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 。”永嘉今为温州,东临东海,“三百里”应指这里 。所产“绿雪芽”在清代就被视为茶中珍品,周亮工在《闽小记》曾提到太姥名茶“绿雪芽” 。今呼为“白毫”,香色俱绝,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与金埒 。卓剑舟编著的《太姥山全志》有这样的记载:“陈焕,湖林头人,光绪间孝子 。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 。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 。”上述记载,说明白茶产地,源自太姥 。”
另有一种传说:早在一百多年前,福鼎柏柳乡过笕村有一茶农,在其宅舍颓墙上,发现一株小树,状似茶树,技茎较直,叶张幼芽比普通茶茁壮,叶瓣底面绒毛茂密,叶心豪壮如针,不敢断定是否茶类,采送茶庄鉴别,茶师检验确为茶中上品,要予高价收购,并问及产地,茶农不肯实告,回家后,嫁接培植,并在村内推广 。
上述两说不一,并录待考 。
 
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文章插图
 
二、白茶的繁殖与销售
若干年后,白茶相继在柏柳、翠郊、磻溪、湖林、白琳、郭阳、黄冈、果阳等乡广泛流传种植,辛亥革命前后,年产已达五千箱,当时每箱重量为二十五斤,即每百斤分装四箱,故名“二五”箱装 。实际多系“土针”(普通茶的毫针),每箱仅掺入几两白茶,外销价格每百斤一百六十两(银币) 。
白茶性凉味淡,功能清脾提神,祛除心火,调理胎毒治疗麻疹,为茶中上品,是治病良药,据西洋报导,欧洲资产阶级因日夜应酬,精神疲劳,火气上升,眼红心跳,饮用白茶,立见奇效 。因此,虽然产量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却享有盛誉 。二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销路中断,福鼎白茶,积压在洋行达三年之久,最后每担以六两贱价出售,茶商破产,茶农卖妻鬻子的惨事,时有所闻 。二十年代末期,年产量达二千箱,银针含量也增加到百分之三、四十,价格每百斤高达四百两,若为纯白毫针,则每百斤售价近千两,这是福鼎茶区最景气的时期 。白茶产地环绕在太姥山周围,故称“太姥白毫银针” 。此后,出口逐年下降,至一九三四年已无人问津,因而茶树砍作燃料,茶园翻种地瓜 。一九四零年和一九四一年虽有几百箱出口,也只是昙花一现,以后便完全绝断 。
 
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文章插图
 
三、白琳工夫的沿革
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历史悠久,兴起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迄今有一百三十多年 。初用土茶(普通茶叶)制造,一九二六到一九二八年间,资本雄厚的南广帮(南帮指闽南资本家金泰等,广帮指广东资本家广泰等),在白琳开设茶馆,收购红茶,本地茶商则以包庄精制获得蝇利(包庄即按南、广帮规定的质量价格承包制造),起初,人们都认为白茶与普通茶不同,叶张厚,有绒毛,无法揉软发酵;纵能改制红茶,价格也远远不如银针 。一九三零年,白茶停止收购 。当时福州高丰茶行经理吴少卿选购一些安徽祁门红茶,正在开箱检验,福鼎合茂智茶行老板袁子卿在场,品其茶味醇郁芬芳,色泽鲜红似桔,比起福鼎“白琳工夫”(红茶标)尚胜一筹 。袁认为这和品种、土壤、气候有关,闽茶望尘莫及 。事有凑巧,袁回鼎时,有一翠郊茶贩吴德康,收购的白茶青卖不掉,未加细心管理,堆在一起发热变红,想冒充红茶出售,袁见其色泽近似祁红,遂悉数收购并自行提取大白茶鲜嫩叶料试制,他先将白毫茶青放在日光下晒到六七成干,用手揉软,搓成一团团,置于茶篓内,盖以布袋,发酵三小时许,抖散晒干,按功夫茶操作过程,精制五十二箱,运到高丰茶行,外商一经鉴别,立时成交,得价比红茶标高一倍 。白茶改制红茶的高利润刺激了上海华茶公司,于一九三四年派人来白琳监制,定名为“桔红”,此为白茶改制红茶的开端,它的品质特征,代表“白琳工夫”高级茶的独特风格,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 。此后又兼制“莲心”、“白牡丹”、“银针”、“白毫猴”、“旗枪”等多样的茶叶品类,畅销南洋群岛和全国各地 。
 
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文章插图
 
“白琳工夫”茶为本县经济作物中的大宗产品之一,早在清朝就誉满国外,抗日战争前,全县总产量曾达三万多担 。但茶园生产与国际市场的兴衰息息相关,百多年来受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产销情况,起落无常,解放前夕,总产下降为一万担 。直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才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密植高产茶园有1.35万亩,大白茶、大毫茶有2.59万亩,198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为78564亩,总产量达54818担,成为全省五个主要产茶县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