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南宋时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北宋与南宋时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 。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 。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 。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100多件 。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 。自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 。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 。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

北宋与南宋时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 。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 。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 。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 。宝顶山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
宋代造像呈现出高度写实性的风格 。佛的造像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体型较为丰满 。值得注意的是螺发与肉髻之间又增加一个髻珠,这个细节在东魏、北齐的佛像偶然可以看到,但很少,晚唐和五代时已普遍流行,在北宋后的汉传佛教上几成定制 。
宋辽连年战争,铜资源贫乏,木雕造像兴盛 。木雕加彩的水月观音像,表现观音休憩态,一腿屈盘,一腿下垂(游戏坐)坐于普陀山道场上,造型极为优美生动 。宝冠雕饰华丽繁复,观音俨然为人间雍容华贵之女性 。木雕佛像仿制工艺较为简单,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宋代木雕佛像几乎都是仿品,必须注意 。
北宋与南宋时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宋代罗汉像雕造得更为成熟,十六或十八罗汉成为寺庙配置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汉们的个性更为鲜明,有的呈所谓“胡僧梵像” 。罗汉像的仿品所见亦多 。多为成老年僧人形象,表情平庸,造型无力,缺乏古代罗汉的深沉内省的精神世界 。
【北宋与南宋时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