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荼”到“茶” 有关茶起源的故事

? 在世界其他地区还不知道茶为何物时,茶已成为我国从朱门到柴户的比屋之饮 。在三四千年以前,人们是把茶作为药材来服用的,“茶”的名称也有10余种之多,我们不妨寻根溯源,从“荼”字说起 。神农尝百草而得荼?上古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代”,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那也是一个“神话时代”,人们口耳相传,结绳记事 。有了文字才有了记载,有了记载才有了书籍,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就记载了茶的起源 。关于神农,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与茶有关:“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传说中的神农“牛头人身”,禀赋异于常人,他勤劳勇敢,又特别关爱百姓疾苦,为了给百姓寻药治病,不辞辛苦,翻山越岭,亲自遍尝百草,以配制治病救人的草药 。据说神农在茫茫大山中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有一天,他筋疲力尽,饥渴难耐,抬头看到眼前的一种树叶,顺手摘了几片放在嘴里咀嚼,这一嚼,不仅解渴,还口感清新,神农又迫不及待地扯了几把咀嚼着,他感觉肚子像透明一样看得见,吞下去的叶片竟然把他的胃擦洗得干干净净!神农行走的这片林海就是现在川、鄂、陕交界的“神农架”地区,他在这片神秘之地发现了“荼”的神奇解毒药效,于是便向百姓推广,这就是我们后来广泛饮用的“茶” 。?神农尝百草而得“荼”的故事固然动人心弦,但毕竟太遥远了,只能是一个美妙的传说而已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有关茶的记载应该更为可信 。常璩是四川人,东晋时期的史学大家,他撰写的《华阳国志》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把自己的一位宗亲封在巴地,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天子上贡,贡品中即有“丹漆茶蜜”出现,既然是贡品,当然都是珍稀之物,至于周武王接纳了“茶茗”是饮用还是药用就不得而知 。周代非常重视岁时祭祀,在《周礼·地官》中还记载了“掌荼”一职,称其“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可见那时茶又多出了一个用途,就是作为神圣的祭品 。陆羽将荼改为茶?关于“茶”字的来源,一般认为,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正如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这里的“荼”是作名词,而成语“如火如荼”中的“荼”字也并不包含“茶”的意思 。开始以“荼”字明确地包含着“茶”字的意义,始见于我国最早一部辞典《尔雅》,其中有:“木贾,苦荼” 。?后来《尔雅》有多种注本,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注本 。郭璞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释《尔雅》,用当时的方言解释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 。郭璞的《尔雅注》中对“木贾”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明确指出木贾就是茶树,已为历代研究者所认可 。由于“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代表它是草本植物 。?那么,“荼”字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茶”字呢?到汉朝,人们对“荼”和“茶”的关系已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荼也”,这里的“荼”字,宋朝徐铉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很明确地指出:“此即今之茶字” 。随着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饮茶日益深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饮用植物的“荼”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由于“荼”是一个多义字,人们担心同“荼”字的其他含义相混淆,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笔,成为今天常见的“茶”字了 。据说,这个关键性的改变与《茶经》有关 。?陆羽(公元733-804年)是唐代的茶学专家,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经》一经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并跨越千年,完整保存至今 。《茶经·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详解其意:“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这其间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御撰,学者们认为这便是“茶”字最早出处 。与此同时,陆羽能在“荼”字仍为人们习惯沿用的状况下,在《茶经》一书中把“荼”字一律改为“茶”字,从而使“茶”字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独具卓识的创举,也是他对“茶史”的重大贡献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身后,经过大约不到百年的时间,“茶”字的形、音、义被逐步确定下来,为人们所公认并采用至今 。茶的古名流传最多在蜀?纵观中国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在古代还有若干别称,诸如荈、蔎、诧、苦荼、葭萌、檟、选、游、爪芦、茗、皋芦等等,有的是因各地方言不同所产生的异名,有的则是在它生长的不同阶段所得到的不同名称 。《茶经》中列举了唐代以前人们对茶的多种称呼,“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蔎1则 。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 。?唐代以前,饮茶比较普遍的地方是蜀,这里有关茶的古名流传也最多 。西汉末年扬雄编撰的《方言》一书中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这个“蔎”就是当时川、滇一带称茶叶的地方语 。晋代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蜀王的弟弟名叫葭萌,他住的城邑也叫葭萌,可见“葭萌”曾作过人名,也作过地名 。“葭萌”这个蜀王的分封之地在汉中地区,位于四川省剑阁的东北部与陕西交界的地方 。?明代大文学家杨慎在他的《郡国外夷考》中说:“蜀人谓茶曰葭萌” 。在古蜀国的历史传说中,蜀王的名号往往和他的业绩有关,比如“蚕丛王”,相传是一位驯养野蚕为家蚕的能干的君主 。又比如“鱼凫王”,相传是驯养鱼鹰以助捕鱼的创始人 。那么,这位以茶为名、以茶名地的“葭萌”,会不会是第一位把蜀茶带入秦地的人呢??在古书中记载的唐以前人们饮茶的事迹中,“茗”字是最常见到的,它算是茶之异名中被用最多的一个 。“茗”字的出现,其实是比较晚的事 。《说文解字》中原本无此字,现在见到《说文》中的“茗”字是北宋初徐铉为此书作注时加上去的 。关于“茗”的含意,唐、宋人根据前人的经验解释说:“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那么,迟摘的茶叶,就是较大较老的叶片,在唐以前人们的“茗饮”,就是用一般的大叶茶煮汁饮用的,那是一种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意义恰好相反 。茶成为一种普遍的称呼之后,“茗”反而成了一种较为文雅的称谓 。在茶的众多别称中,茗是唯一保存至今而又为人所熟知理解的一种 。?更早一些时候,人们还把迟摘的茶叶叫做“荈”,也是指迟摘的大叶茶 。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记载了二十多种药名,其中就有“荈诧”,这是四川地区在西汉初期产茶最早的文字证明 。东晋大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也曾用了“荈”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镬”,这也许是最早的茶诗 。除了有用“茶荈”连称表示茶的,也有“茶茗”连称的,如《茶经》引南朝人著作《宋录》记载,和尚昙济曾在八公山上设“茶茗”招待客人 。这不过是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叫法相异,又经后人合用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茶的使用价值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的过程,也在不同时代作为贡品、祭品和商品,从史料记载来看,茶作为饮品的功能是在唐朝广泛使用起来,并最终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茶的源头在中国,茶的故乡在西南,它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