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特产小吃

哈 达 火 烧
又名杠子火烧,也叫火烧,在赤峰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形状如上下合在一起的小圆盒子 。制作方法比较特别,主要用盐和矾和面,再加黄油和白糖,反复揉搓后,再用杠子去压,直到结结实实,装进模子,放到烤炉中烤熟 。特点是不怕挤压,不怕冷冻,不怕日晒,不发霉变质,装在车上,驮在马背上,放在褡裢里都行 。所以旧时到过哈达街的人,都要装上一口袋“火烧”,或远途充饥,或赠送亲友,即方便又实惠,远近闻名 。
对 夹
对夹是一种烧饼里夹薰肉的特殊食品,吃起来香脆适口,味道鲜美,就餐时买上几个,亦饭亦菜,十分方便,是人们喜爱的大众化食品 。赤峰对夹自1917年苏文玉创建“复生隆”对夹铺后而逐渐闻名四方 。
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这种烧饼与普通芝麻烧饼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之后,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别有风味 。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2003年,“福兴楼对夹”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 。
缸炉烧饼
用火炉烧缸制作的烧饼,因此叫缸炉烧饼 。用缸制作食品是一种很独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烧出的烧饼不糊、面光,吃起来香、酥、脆 。这种烧饼的制法在火候上极讲究,因缸里呈凹形,凉或热烧饼都要滑下来 。缸炉烧饼形圆,上有花檐,大小同现在的芝麻烧饼差不多 。

哈达饼
哈达饼是赤峰所独有的风味食品 。哈达饼的问世,事出偶然 。大约在一百五十年前,赤峰的面点师在做南沙饼、豆沙饼时,由于剂头无酥、油多、少馅成了余面,师傅们就想了一个法子,把剂头擀开,包上酥和糖烙饼,结果特别爱欢迎 。赤峰的各大饭庄相继制作,名噪一时 。哈达饼是近似于点心的“饼”,造价较高,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里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点 。
切 糕
即粘糕 。蒸好的粘糕是个“坨”,零售或食用时须一片一片地切下来,所以称“切糕” 。赤峰南部较干旱,生产的黄米粘性大,做出的粘糕粘而不沾,“筋道”而不“懈胎” 。蒸出的粘糕色泽金黄,配之以红芸豆和大红枣,色、香、味俱佳 。

豆 包
根据原料的不同,分为粘豆包和笨豆包两种 。用黄米和芸豆制成的叫粘豆包;用糜子或小米加进芸豆或小豆制的叫笨豆包 。每当春节来临,一进腊入,家家户户都忙着轧面,把一个正月吃的都准备下 。
蒙古人吃豆包,是从汉人那里学来的,但做法不同 。蒙古人做豆包不论粘的或笨的,都要把面炒过再发酵,这样做起来的豆包酸甜适度,而汉人一般不炒面,因此吃起来也不甜 。在每年正月十五前,蒙古人还有互相馈赠礼品的习惯,这礼品都以豆包为主,少则十个,多则二十几个,里面付上一纸包“博勒格”(吉祥的意思) 。

赤峰乡间农家饭食,且为其它地方所无 。其制法为:用一碗小米,多半碗干饭(不开花)再加黄豆一把,用手注水磨好,变成沫子,再把水烧开,放入沫子,调的不稀不稠,煮沸即可食用 。这种粥,不但香甜可口,且营养丰富,因小米和黄豆均富有蛋白,且多糖分,便于消化吸收,故为养生之佳品 。
克旗莜麦
莜麦即裸粒燕麦,盛产于北部克旗等地 。莜麦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莜麦面可制成莜面鱼子、窝窝、面条等,蒸熟后浇上肉卤食用,非常可口 。
蒙古凉粉
原为清宫中的小吃 。康熙年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后,先传入当地蒙古上层人家,作为夏季消暑冷食,后又传入民间,并以此为高雅事,故又称为“蒙古凉粉” 。
当地汉人也吃凉粉,但用淀粉制作 。而“蒙古凉粉”则以荞麦为原料,经碾轧、过箩等工序,以清水和成糊状,放在锅里煮,待稠时舀出摊于盖帘、案板上冷却 。吃时,使一种薄铁片斜下穿孔一层层向下刮,则成一根根长条,盛入碗内颤颤巍巍,呈半透明状,浇酱油、醋、芝麻酱及葱丝、芥末等佐料,并点一两滴香油即可食用 。蒙古凉粉清香扑鼻,色泽鲜艳,凉爽可口,且有清馨之荞面香,一看即令人垂涎,为夏季消暑之佳品 。

熏 鸡
熏鸡是锦山(公爷府)传统食品,历史悠久 。锦山熏鸡味道鲜美、颜色漂亮 。过去,锦山卖熏鸡的多在夜间,卖者背着篮子,手里提着灯,走街串巷高喊:“五香唉!熏鸡唉!” 。为什么夜间卖呢?因为人们劳动一天了,晚间休息时好喝酒,熏鸡是下酒好菜,又有滋味又方便 。熏鸡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