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好吃的微信私房菜
东河肉饼
东河肉饼始发于清朝嘉庆年间,流传至今 。只要有东河人出入的地方,就一定有东河肉饼 。现代的东河人已将这一传统点心打入高档宾馆,义乌市区及一些乡镇摊点小店均可吃到东河肉饼 。凡吃过东河肉饼的人,无不称赞它的独特风味 。这东河肉饼,由两层麦饼粘连,中间夹着肥肉与韭菜,却薄如宣纸;煎熟肉饼,色如琥珀,尤如一轮飘忽的晕月 。东河肉饼鲜香、油而不腻,色泽光亮,是义乌市小吃一绝 。
佛堂千张面
佛堂千张面除了有千张和手工面外,还有肉丝、琥珀色的榨菜皮、绿色的香葱,这给原本单调的面增加了一些颜色,也使味道更加鲜美面和千张都很有韧性、有嚼头,汤汁清爽不油腻,喝下后满口留香 。外观简简单单、口感清清淡淡,可谓独树一帜 。
佛堂白切羊肉
佛堂的羊肉,从来没有像猪肉那样红烧的、生炒的、蒸炖的花样 。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吃法“白切” 。
传统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杀去毛、去头、去爪、去内脏后,先用线绳扎紧四肢,用羊血均匀涂刷山羊表皮,晾干后整头羊下锅、烧、闷、浸泡熟后,取出晾干,香气扑鼻,所切羊肉蘸以葱、姜、酱油的调料即可,味道极佳 。
丹溪红曲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酿酒已有上千年历史 。据传,宋代已有义乌人通过运河,将酒运到开封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酒烹饪菜肴,色香味倍增,凡民间喜庆、婚宴、走亲、访友皆以酒为礼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丹溪酒愈发醇香醉人 。
赤岸豆皮素包
赤岸豆皮素包取用义乌名优特产豆腐皮包裹豆腐、萝卜、咸菜等素菜 。把铁锅加热到一定高温时,现包、现烤、现吃,讲求“新鲜”,其香、软、清爽之口感,不言而喻 。
赤岸的豆腐皮将豆皮素包美味发挥的恰到好处,而豆皮素包的馅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以素为主题,馅料里面加点肉馅,比如萝卜牛肉等,荤素搭配更显美味 。若纯粹用肉馅包裹,则豆皮还需要炸得更加酥脆些,如同干炸响铃,才能品出肉质的鲜美、豆皮的松脆 。
荞麦老鼠
在如今美食琳琅的都市,深灰色的荞麦老鼠,已经被忽略很久了 。中老年一代的义乌人,却对荞麦老鼠有着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 。当荞麦收割之后,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荞麦老鼠,是他们的向往,不仅可以驱走身上的寒意,四肢暖和了,干活也特别有劲 。
品尝一碗刚出锅的荞麦老鼠,细细咀嚼,萝卜本身的水滑与淡淡的苦味配合荞麦慢慢咀嚼出的丝丝甜味,再有了鲜香牛肉入口,当真是一大美味 。据中医相关资料记载,荞麦性凉味甘,能健胃、消积、止汗的功能,吃惯了精致美味的都市人,偶尔品尝一碗清淡的粗粮-荞麦老鼠,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
义亭拉拉面
义亭拉拉面以其粗细均匀、色如白银、口感绵软著称 。加之多种佐料辅配,味道可口 。义亭拉拉面,面粉定要选本地上白面粉,或东北面粉 。东北小麦因生长期长,所产面粉韧性好、容易拉 。而且,义亭拉面的生意人在和面时是不用发酵添加剂,完全由本身发酵,因此天然的麦香特别浓 。手牵面的工艺很原始,但是味道确是相当地不错!
吴店馒头
吴店馒头是上溪镇传统美食之一,是义西有着百年历史的名小吃,以其品质软松清香可口、形状圆美而出名 。柔软而带韧性,用手一抓,整个馒头缩于手心,放开则复原如初 。传统的吴店馒头,是民间祭神、祭祖时必备的供品,也是过年过节、嫁女娶亲、婴儿做满月、过生日等办“红白喜事”时请客的必用食品 。据介绍,吴店馒头用上等面粉手工制作,工序十分讲究,从和面、揉面、成型、发酵到蒸制出笼,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才能保证其品质 。其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为:用野蓼的花和面发酵制作成白曲——用白曲和糯米酿酒做成馒头娘——用馒头娘和面——小面团搓揉加工成圆形——游笼——上蒸笼——出笼——淋红字(福禄寿喜)或盖红章 。
神仙鸡
神仙鸡俗名无水鸡,即蒸鸡不用水,而是用黄酒,一只两斤重的鸡加两三斤黄酒 。先把鸡毛褪洗干净,连同内脏一起放入陶钵内,再加黄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盐,但义乌人传统的蒸鸡法是加红糖,认为营养更好 。也可放几片瘦猪肉 。再用一小锅覆盖在陶钵上,使之不漏气 。再把陶钵放入大铁锅内,盖上高脚板盖,用文火慢慢煮 。里面的酒煮开了,停一会再煮 。大约两个小时后可以揭开锅 。此时的鸡香气四溢,肉又酥又软,入口即化,筷子一夹,骨肉分离 。
楂林狗肉
俗话说:“寒冬至,狗肉肥” 。义乌民间也有“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喝了狗肉汤,冬天能把棉被当”等俗语 。楂林一带烹制狗肉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 。楂林狗肉当初是从诸暨学过来的,经过百余年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完善,才逐步形成如今楂林独有的烧制技法 。烤制的楂林狗肉再经过特殊的工艺,制作的狗肉香味扑鼻,非常有特色!
上溪牛杂
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鲜美微辣,久尝不厌 。
青柴棍酒
距义乌十余公里有上溪镇,镇上颇有几座青山,溪山之外尚有大草坪山,山下有村名曰黄山村,村上出一种土酒,曰青柴滚 。青柴棍酒浑浊微青,如落木秋山,入口绵甜,如糖浆醴饮,但后劲极大,不识酒性的人豪饮之后物我两忘,如挨青柴棍 。
佛堂酥饼
人说金华酥饼闻名,其实佛堂酥饼比金华酥饼更酥更脆,味道更美 。佛堂镇素有小兰溪之称,从清朝起便是商贾云集之地 。生意兴隆带动了风味小吃的发达 。很多面食做得精良可口,深得食客赞誉 。佛堂酥饼酥脆香甜,里馅肥肉干菜不咸不淡,非常适口 。酥饼在于酥脆 。因此除了选料讲究外,炉火也非常讲究 。烙酥饼的炭火,必须是硬质木烧制成的木炭,其他任何材料都不能替代 。烙烤时,先把炉中火炭扇旺,酥饼贴炉后,等烙到酥饼表皮发黄即用夕火慢慢熏烤,直止烤熟为止,然后起炉,摊凉,再重新回炉,用文火烘止松脆,这叫回炉酥饼,吃时定要双手捧着,否则一口咬着,整只酥饼便顿时酥散开来香,气扑鼻 。一些外地客人来佛堂,吃过一只便要再买几筒,说是带回去让家人也享享口福 。
糖洋
糖洋,也叫糖娘,是一种米糕,棕红色,粘有红豇一类的六月豆,清凉味甜,食用方便,是夏季的一种受人欢迎的凉点心 。由于软硬适中,它特别受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青睐 。
一块糖洋看起来简单,手艺好的人做起来好吃,手艺差的人做起来却不好吃 。看来制做糖洋中还有不少奥妙 。赤岸镇尚阳村朱萃根在佛堂菜市场摆了6年糖洋摊,他说:“要制做好糖洋,原料的选择、饭的生熟度,红糖、水的搭配比例,都马虎不得 。选的原料是上等的早籼圆粒米,米经过水浸后,捞出用蒸气蒸成米饭 。米饭以1斤米拌2.3斤水的比例为宜,拌搅后磨成浆,米浆再以10斤米配进3斤红糖和若干红豇、黑豇之类的六月豆 。蒸熟摊凉后,用刀对角划成小块即成了糖洋 。”
义乌红糖
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 。红糖又名义乌青,早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 。为义乌着名的大宗土产品 。红糖,榨取于糖蔗 。红糖除食用、药用外,还用于制作义乌传统食品——“年糖” 。义乌风俗,每年腊月,家家户户用米、粟、花生、豆、芝麻等烘炒、炮烙和拌上调煮的红糖,制成冻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种“年糖” 。切糖、杀猪、酿酒素来被称为义乌农家“三乐” 。
红糖麻花
南枣
“日吃三个枣、一生不易老”,这民谚在义乌流传日久 。南枣是义乌特有的名贵产品 。清乾隆时,曾列为贡品,故又称“京果” 。《中国名产》第一集有“江南枣中佳品,是浙江义乌南枣”的记载 。用“双仁枣”加工制成的南枣,果肉肥厚,乌黑发亮,花纹清晰细密,滋味甘美,营养丰富,含有糖、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单宁、硝酸盐、酒石酸等多种成分 。鲜枣的含糖量达10—36%,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梨、桃等高90—120倍以上,比桔、橙、柠檬等更多 。有养脾、平胃气、润心肺、止咳嗽、补五脏、治虚损等药效 。
义乌火腿
成为天下佳话的义乌火腿,早在800多年前就因营养丰富、香味浓郁而被皇帝赞不绝口 。今天,当年的贡品绯红依旧,浓香更溢 。火腿的发明据说与宋代的抗金事迹有关 。相传南宋名臣宗泽为了抵抗金兵而留守旧都开封 。某一次,生性节俭的宗泽将食用后剩下的一小堆猪腿肉用盐腌起来 。当时路途遥远又值严冬,猪腿经过风干后非但没有败坏,滋味反而更觉鲜美 。宗泽是浙江义乌人,他和他的部下吃了这种猪腿之后屡破金兵,义乌乡亲闻之无不欢欣鼓舞 。火腿之法遂得以发扬光大,并且一火就火到了今天 。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天然卫星是什么星球
- 糖醋鱼的料汁比例是怎样的
- 宁夏的面食做法大全
- 对于保护地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 揭秘:古代太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 棉花糖为原料的甜品
- 椒盐辣吗
- 华北地区有什么好玩的
- 海鲜食物中毒
- 包菜干的制作方法 包菜干怎么晒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