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祁红:祁门红茶兴衰二百年

一、 解读祁红
 
(一)什么叫祁红?
 
按祁红国家标准的定义是: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 。其产区包括:祁门县、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县、黟县等,历史上还包括江西省浮梁县 。它是一个自然经济区域概念,不是社会行政区域概念 。有人说,祁红就是祁门县的红茶 。这是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很浅薄 。
 
在制订红茶国标时,有不同意见,最后用“祁门香”三个字来定义,这也完全符合历史 。有一段时间,江西的叫浮红,池州的叫池红,还有什么安徽红茶 。上述2省6县应是祁红原产地 。根据我的调查研究,祁门、东至、石台三县交界的西黄山地域历史上是祁红的核心产区,历口是核心产区的集散地 。现时这一带生产的绿茶质量也很好 。长期在祁红产区基层工作的老茶师告诉我,优质祁红不产于高山,也非河谷沙洲,而是透水性好的黄棕壤中山区,土质肥沃程度一般 。
 
(二)祁红为什么“秀”
 
祁红是中国工夫红茶后起之秀,群芳之最 。这是世界茶叶专家们早就公认的,是不争的事实 。祁红工夫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清花果香” 是它的韵味,与绿茶的淸花香不同,还有水果成熟时散发的甜香 。祁门香是一个地域红茶风韵的称呼 。
 
(三)祁红工艺精华
 
祁门等县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
 
建国前,中国经济落后,茶叶经济更落后,祁红茶区生产条件非常简陋,生产投入,只有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品 。
 
茶园无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可施,茶园管理除中耕除草就是“七挖金,八挖银”﹙秋季深耕﹚ 。一年采春夏二季茶叶,秋茶留养 。
 
鲜叶釆摘后,摊放在篾簟上进行日光萎凋,人工揉捻﹙手揉或脚揉﹚后,湿坯就卖给了上门来的“螺蛳”,我戏言:祁红发酵是在螺蛳的肩上 。茶号收购湿坯,烘干精制成工夫红茶 。
 
历史上各茶号均有“烘工之登记”,由此可见,烘工在祁红茶区之社会地位,“火功” 是祁红工艺精华之所在 。
 
二、 祁红兴衰
 
祁红自1875年问世,就远输欧美,很快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门红茶”曾获得了特等奖和金牌 。祁红建国初期,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
 
1980年、1985年安徽祁门茶厂,中茶牌特、一级祁红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全国茶叶中,荣获此项国家产品质量最高奖的还有狮峰牌特级龙井) 。
 
1987年安徽祁门工夫红茶,荣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 。
 
“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都曾以祁门红茶馈赠外国元首 。
 
【深度解读祁红:祁门红茶兴衰二百年】进入1990年代,祁红市场,每况愈下 。祁红茶区,“红改绿,高挡化”, 大力开发名优绿茶 。
 
中囯工夫红茶,经过近150-200年的发展之路,也全面走下坡路 。中国红茶每况愈下的原因,我说三点:
 
① 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到了无足轻重的状况,国家也不缺外汇了 。出口要计算成本,红茶出口长期亏本生意,更是难以为继 。
 
② 直接原因是资源条件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 。与国际上畅销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红碎茶相比,质次价低,一旦国际红茶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红茶首当其冲 。
 
③ 深层次原因是文化 。就是从唐代算起,中国人生产和消费绿茶的历史也已超过千年 。开始是蒸青团茶,后来是蒸青散茶,最后是炒青散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是绿茶王国,中囯茶文化的主流是绿茶文化 。而红茶呢?生产和消费的历史,仅400年左右,且其发展的动力是对外贸易,在中国红茶消费没有普及 。
 
三、迎接红茶新时代
 
(一)红茶新时代能到来吗?
 
如果红茶的内销量能达到5%,就是35000 吨 。可实际情况怎样?从另一个角度看,红茶的潜在市场应该很大 。红茶的风味亦富有特色 。难道中国人就天生地不偏爱红茶吗?
 
从历史看,鸦片战争前后150-200年间,红茶大发展,【注】:其动力是外贸需求 。
 
中国绿茶出口比红茶早150年 。产品是松萝茶、武夷茶 。
 
1840-1949年是中国茶业从“走向辉煌”转而衰落的100年 。建国之初,茶叶货源分配是“内销服从外销”,红茶产品长期以外销为主,“绿改红”,就是当年贯彻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红茶内销市场没有开发 。
 
红茶的兴衰就是红茶外贸业的兴衰 。建国后,如果没有政府扶持,红茶不可能有大起,当然也不会有20世纪末以来的大落 。兴是政府,衰也是政府 。
 
由于绿茶品质最原始,历史最悠久,中国茶区资源条件也最适合生产绿茶 。古今国际绿茶市场由中国主宰,什么绿茶好,什么绿茶次,中国人说了算数 。
 
国际红茶市场,20世纪以来逐渐以红碎茶为主,什么红茶好,什么红茶次,中国人说了不算数 。中国的中低档红茶,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作为“填充料”,高档工夫茶国际市场空间小 。
 
这些年高档工夫茶货源短缺﹙红改绿高档化的结果﹚,退出了市场,再恢复就难了,当然不是绝对无望 。譬如:俄罗斯、东欧市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当然,要进行市场调研,用事实说话 。
 
国內市场是一个潜力大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呢!红茶资源开发也还有潜力 。
 
红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可过了这个“坎”,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
 
(二) 红茶新时代怎样才能到来?
 
中国红茶振兴之路,一是企业,要有一流的红茶生产商、经销商 。二是市场,三是茶叶产业化 。
 
我是一个文化多元论者,我相信茶叶消费文化是多元的 。中国人发明了六大茶类,创造和消费了几十几百个茶品,我不相信中国人就没有偏好红茶的“基因”!
 
茶商是主体,产品是基础,营销是关键,文化是动力(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没有文化的企业呢!没有文化的茶品呢!) 。
 
先说茶商 。徽州是我的故土,在这一方土地,明弘治、成化年间,商人己聚集成帮,而徽茶出口走向鼎盛,乃康乾盛世以降 。先有徽商,后才有徽州茶商,才有徽茶近200年的辉煌 。改革开放30年,徽茶当年的辉煌难以重现,原因就是少有优秀的商人 。故土无情,人走茶涼,当年显赫江湖的茶商后裔,不知今天已远走高飞去了何方?
 
我曾说过,名茶买的是文化,大宗茶买的是茶农的汗水!近见某刊物的文章,对此颇有异议 。我想,大家去读一点中国茶史资料,去考察一下各地域各民族各阶层的饮茶习俗,就一定会明白几分茶文化的力量 。
 
【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回复“1”即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