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紫砂的发展


近代紫砂的发展

文章插图
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紫砂器 , 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 , 然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 。
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夕 , 可以说是急剧衰落阶段 , 从1949年以后到今天 , 则是复苏和进一步大发展的阶段 。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到1937年上半年 , 宜兴紫砂业仍在缓慢地发展 。1912年前后 , 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提倡实业 , 创办“利用陶业公司” , 聘任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常为经理 , 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分店 , 扩大经营业务 。1917年 , 江苏省议员潘宝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苏省政府提议在蜀山办一个陶业工厂 , 很快得到批准 。本世纪20至30年代 , 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 , 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 ,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 , 以及“福康”、“豫丰”等 。
【近代紫砂的发展】据1919年的有关资料记载 , 当时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 , 仍然“家家制坯 , 户户捶泥” 。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 , 各种陶窑四十余座 。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 , 集中在蜀山和川埠;龙盆、罐头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和白宕;缸翁类集中在汤渡 。整个窑场工人近六千人 , 临时工则因季节而增减 。这一带的居民通常全家参加陶业劳动 , 或碎土 , 或炼泥 , 或徒手制坯 , 或户外晒坯 , 或研制釉料 , 或绘画施彩 , 或书画雕刻 , 或装坯烧窑 , 男女老幼都不例外 。由于紫砂器的销售量猛增 , 以及为了迎合国内外资产阶级和达官贵人爱好古董的需要 , 紫砂器的艺术水平在此期间明显下降 。但也有少数艺人坚持工艺创作 , 有他们独到的艺术贡献 。如程寿珍(公元1858-1939年) , 别号“冰心道人” , 他擅长制作“掇球壶”及仿古紫砂壶 。所制掇球壶端正完美 , 稳健丰润 , 犹如大小双球叠垒 , 曾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与博览会的奖状 。同时得到奖状的还有紫砂名艺人俞周良所制的“传炉壶” 。又如范鼎甫 , 他不仅善于制作紫砂壶 , 而且擅长紫砂雕塑品 , 他的大型雕塑作品??“鹰” , 曾在1935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
近代紫砂的发展

文章插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 到1949年前 , 是宜兴紫砂业的急剧衰退时期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丁山、蜀山窑业区的厂房和民房被毁者达六百多间 , 陶窑完全被毁者十二座 , 还有一些陶窑被侵略军改作炮台或碉堡 。当时宜兴陶业情况是“大窑户逃往外地 , 中小窑户无意经营” , 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 , 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 。到四十年代初期稍有恢复 , 但年产值最多时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
1945年抗战结束时 , 宜兴还保留有陶窑六十四座 , 但到1949年前止 , 产量最多时不过开烧四十六座 。1948年是抗战结束以来宜兴陶业较旺盛的一年 , 全年共烧了二千七百四十窑次 , 但仅为1936年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八 。其中七座紫砂窑中只开烧了三座 , 全年只烧二十窑次 , 烧造的品种也只是一些茶馆所需的普通粗茶具 。而紫砂业在整个宜兴陶业中的比重 , 也从1936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下降到1945年百分之八点九 。曾经有过六、七百人的紫砂从业人员 , 到1949年前只余下三十余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