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县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

“我的育苗基地种植了70亩近120余万株黄柏苗,主要销往贵阳及本县的一些乡镇,年收入近30万元 。”在贵州省织金县珠藏镇银山村,育苗大户田尚元满脸喜色地对采访人员说,通过育种黄柏,不仅自家生活条件改善了,还带动大伙儿一块富了起来,“这种感觉,实在是安逸!” 近年来,织金县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关键,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雨水、土壤等条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加入、面向市场”的思路,采用大户承包、连片种植、规模开发、定单销售、示范基地带动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壮规模提品质遍种中药材
盛夏时节,采访人员在织金县白泥乡起马村看到,百余名村民正忙着为已种下的特色中药材射干除草 。今年以来,白泥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当地环境优良、气候适宜等有利条件,先后在原有金银花、五味子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在起马村种植500亩射干,积极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推动农民增收 。
目前,起马村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入合作社,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使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种植管理,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加大了对乡域现有药材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 。
在织金县后寨乡偏岩村,刚刚从中药材地里回来的农民陈运忠,兴高采烈地对采访人员说,“今年我种植当归80多亩,收入不会少 。”据了解,在偏岩村,像陈运忠这样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已达到80%以上 。偏岩村是后寨乡边远偏僻的村之一,过去,村民们主要靠传统种植业为生,日子过得紧张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利用丰富的荒山荒坡闲置资源优势,根据逐个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连片或分散种植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户大量种植当归、黄伯等中药材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外发布相关信息,吸引客商前来收购,解决了中药材的销路问题 。
而在织金县金龙乡,为增加农民收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该乡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道路,通过做群众工作,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将闲置的土地资源土地进行流转,在包营村、齐心村、综合村、中坪村、细木村、安山村、新七村等村,共流转土地3000亩,主要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该乡计划用10年时间,流转土地1.5万亩,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预计可为全乡解决3600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1850万元 。
近年来,织金县紧紧围绕助农增收目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加快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实现传统农业向经济农业的转型升级 。在今天的织金县,从城关镇、珠藏镇、猫场镇的黄柏,到三塘镇、自强乡的续断,后寨乡的桔梗,化起镇的头花蓼,中寨乡、三塘镇、阿弓镇、少普乡的天麻,实兴乡的金银花……中药材种植可谓是遍地开花 。
为了让中药植材产业的种植基地迅速上规模,织金县通过引进外来公司建基地、鼓励本地中药材公司建基地、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建基地的方式,多轮驱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千家万户群众增收,使中药材产业基地迅速扩大 。仅今年上半年该县就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2928亩,目前全县已种植黄柏、续断、头花蓼、金银花、天麻、山桃子、华中前胡、红豆杉等不同品种的中药材6.9万余亩,并成功引进贵州恒霸药业、贵州威门药业2家企业,培育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3个,初步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中药材产业链条 。
在全力扩大中药材产业规模的同时,织金县还特别注重中药材产业品质的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近年来,该县主动与贵阳中医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创新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致力提升中药材品质,增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全力打造道地药材品牌 。2013年9月,织金续断、头花蓼两个特色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继织金竹荪之后再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 。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以地理名称命名的产品,不仅是产地来源标志,也是品质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既是促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也是土特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织金县相关领导表示,织金续断和织金头花蓼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其知名度得到提升,地域特色得到展示,为当地发展特色中药材增添了信心,对织金县农业创收、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
头花蓼成为脱贫致富“良药”
“去年初,我家就流转出去2亩土地,每亩流转费500余元,比种包谷划算多了 。”织金县化起镇红光村百果树组50多岁村民赵永慧告诉采访人员,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太现实,只好在家守着几亩薄地,一年下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现在好了,贵州威门药业有限公司落户建基地,带动大家搞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出去后,坐着都有钱进账,而且还能在基地打工,平均一个月也能赚1500元 。同是一亩地,以前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有时还要看天吃饭,而今却实现了“双丰收” 。
2013年年初,化起镇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引进贵州威门药业有限公司进驻,投资7200万元发展中药材头花蓼种植,切实为老百姓搭建起了一座通往致富路的桥梁 。目前,化起镇红光村百果树组的育苗基地就有200亩,全镇头花蓼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可实现420余万元 。
为了彻底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化起镇还成立了织金县裕农特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头花蓼的积极性 。织金县裕农特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笔者,威门药业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免费提供种子;合作社则负责平时的管理和收购等工作 。待头花蓼成熟后,由公司全部以保护价进行收购 。
椐威门药业技术人员介绍,头花蓼亩产在400千克左右,公司按每千克5.5元最低保护价收购,每亩产值在2200左右,比传统种植玉米每亩增收1200元以上 。而且,头花蓼种植,从平整土地到起隆育苗、田间管理、收割等,都需要劳动力,解决了当地不少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基地采取计件付费的方式,弱的劳动力每天至少可赚到60元,强壮者则可赚到100元以上 。种种优势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植热情 。
头花蓼又名四季红,具有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等多种功效,是贵州省研发新药热淋清颗粒、宁泌泰胶囊等的原料用药,也是贵州重点发展的“六大苗药”和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中药产业链”品种之一 。织金县相关领导指出,织金县具有发展头花蓼种植的土地、气候和生物特性适应性等资源禀赋,并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
例如,织金县生产的头花蓼产品经贵州省药检部门监测,槲皮素含量超过0.32%,质量优良;“织金头花蓼”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贵阳中医学院全力为该县发展头花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化起镇裕农专业合作社牵头与贵州威门药业、深圳信天药业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市场供应关系;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化扶贫资金的注入,也为头花蓼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提供了保障 。
今年以来,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引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织金县充分利用当地土地、气候和生物特性适应性等资源禀赋,采取合作社牵头、种植大户建基地、基地传带农户等方式,在化起、牛场、龙场、大平、上坪寨等5个乡镇发展中药材头花蓼种植1万余亩 。县里要求相关乡镇、龙头企业立足种植规范化和精品优质化的理念,因势利导发展头花蓼种植规模,提高种药科技含量,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规范用药用肥,打响优质“织金头花蓼”中药品牌,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 。
按照当前市场价6000~7000元/吨,每亩产头花蓼干品400千克估算,10000余亩头花蓼预计年产值可达2400~2800万元左右 。据介绍,头花蓼10月份将进入采收阶段 。届时,加上扶贫资金每亩补助的590元,种植农户户均增收将达到数千元,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将会像头花蓼一样红红火火 。
【贵州织金县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 据了解,织金县境内产有动、植、矿物药材约421种,但多为野生资源,目前仅有少量为养殖、栽培品种,该县优越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地道中药材种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为此,织金县将发展中药材产业列该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划”重点发展项目,规划建设金银花种植基地10万亩、地道中药材基地10万亩、初级加工厂2个、种苗繁育和科研中心1个、织金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1个,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朝着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向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