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根

【白背叶根】白背叶根介绍

【别名】
白膜根、白朴根、野桐根
【汉语拼音】
bai bei ye gen
【名称英】
Radix Et Rhizoma Malloti Apeltae 。
【成份】
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
【加工采集】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药理作用】
抑制钉螺活动:0.5%-1%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中一天,死亡率分别为40%-66%和34% 。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固脱,消瘀 。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
①《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
②《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
【性味】
味微苦;涩;性平
《岭南草药志》:"味微涩微苦,性平 。"
归脾;肾;膀胱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0.5~1两 。外用:浸汁滴耳 。
【宜忌】
尚不明确 。
【归经】
归经_脾经
【植物形态】
白背叶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 。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 。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 。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 。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 。花期4-7月,果期8-11月 。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
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 。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作用 。一般用量为0.5~1两,伴有水肿者用2~3两,每日煎服1剂 。
【药用部位】
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 。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 。
【来自何书】
《岭南草药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