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的药用范围很广 食用价值高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成为“四君子” 。我国素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之说,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也为严寒的冬天增添美景 。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我国植梅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三四千年了,《诗经》中已有关于梅花的记载,描述出“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景象,《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另《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 。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盛行,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祭祀的礼品 。《说苑》中记载,越国使臣曾向梁王赠送过梅花 。虽然有关植梅的文献记载历史悠久,但对生产梅的记载要晚得多 。公元6世纪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 。”   《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 。”由此可见,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东西 。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我国古代人早在3200年前已将梅作为食品食用 。现代人对梅的食用性则更加了解,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制成话梅、梅干等各式蜜饯和梅酱、梅膏、酸梅汤、梅酒等物 。梅花酒在日本和韩国广受欢迎,其味甘甜,有顺气的功能,是优良的果酒 。  除了梅的食用价值外,我国古代人早已弄清楚梅子及梅花的药用效果 。我国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记载:“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白梅和乌梅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白梅、乌梅的加工方法,白梅制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 。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 。”乌梅制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白梅则“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 。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  由此可见梅的药用范围很广 。近代医学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黄疸 。果子入药,具有解热镇咳、驱虫止痢的功效 。乌梅肉具敛肺涩肠、杀虫生津功能,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顾掌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