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精妙深邃 。
道与茶又有何种关系呢?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 。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甚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 。”针对这个苦字,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 。
但还是说茶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 。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饴” 。《茶经》“啜苦咽甘,茶也” 。
说茶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 。
《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溫”等,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
最后,还是从禅茶方面的杂籍中找到一丝光亮:“若是口鼻吃茶,只尝得苦,回得甜、闻得香,只有以心饮茶者,方能于静品细咂中体味出那个清字来” 。
看来,茶品出“清”味来,已近“茶道”了 。据闻日本茶道俞盖国柔道、剑道一样,把做人的道理、个人修养、气质融于一体,茶香弥散,馥郁浸喉,丝竹舒缓,人便有超脱的妙感,所谓“品得其中味,不觉茶、器精” 。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 。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 。
【茶之道】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
茶与景、茶与游、茶与高深哲理似一幅“增墨则余赘,少笔则欠缺”的大写意 。虽与“道”远,却与“情”近 。
全国美景名茶之地甚多,而与茶文化相融的“品茶游”、“赏茶游”的特色游览项目似乎未能繁盛起来 。
把赏景、达情、知味、选购合为一体,做些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名茶佳景”游,使中外游客从观茶田、参与采摘、浏览炒制加工开始,到品尝、购买,赏景至结束,岂不是件妙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也是“茶道”的内容,是“立体化”的茶道 。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 。
事业、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往往端杯误事,而先机遇于交臂之间 。
但酒却是验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角度说,也有“道”理 。
就让我们一起,遵从本心,体会茶文化中的“道”吧 。
推荐阅读
- 咱老百姓的棒棒茶
- 安化擂茶
- 中国古代唐代的茶区分布
- 用一方石头做茶席,自有一番意境
- 禅茶一味|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 奇特的客家擂茶
- 蒙古族人的咸奶茶
- 桑叶茶如何做 桑叶茶有什么副作用
- 红豆薏米茶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 绿茶蜂蜜的主要功效 蜂蜜绿茶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