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


 
 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 , 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性和联想性 。 所谓横向性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 , 从个别走向个别 , 从具体走向具体 , 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与现象 。 在横向思维中涉及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 , 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 , 与纵向思维沿着种属即从千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同 。 所谓联想性是指思维具有随意性 , 只要两个物象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 , 思维就可以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 , 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 , 而不像推理必须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 。 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 , 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优点 , 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 , 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 。 它也必然具有类比的推理特点 , 即其结论是或然的 , 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 因此 , 五行归类 , 或称五行大系 , 不仅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 , 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 , 无可逃逸其间 , 而且又刻意地去寻求和规定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 , 将大千世界网罗净尽 , 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 。 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 , 构成五个结构系统图式 , 组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 , 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 。
 
(二)五行的调节机制
 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
(1)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 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 。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 , 金生水 , 水生木 。
 在相生关系中 , 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 《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 。 “生我”者为母 , “我生”者为“子” 。 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 以火为例 , 生“我”者木 , 木能生火 , 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 , 火能生土 , 则土为火之子 。 余可类推 。
(2)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 。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 , 土克水 , 水克火 , 火克金 , 金克木 , 木克土 。 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 木得金敛 , 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 , 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 , 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 , 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 , 则水不过润 。 皆气化自然之妙用 。
在相克的关系中 , 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 《黄帝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 “克我”者为“所不胜” 。 “我克”者为“所胜” 。 所以 , 五行相克的关系 , 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 以土为例 , “克我”者木 , 则木为土之“所不胜” 。 “我克”者水 , 则水为土之“所胜” 。 余可类推 。
在上述生克关系中 , 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 , “克我”和“我克二四个方面的关系 。 以木为例 , “生我”者水 , “我生”者火;“克我”者金 , “我克”者土 。
(3)制化规律:五行中的制化关系 , 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没有生 , 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 , 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 。 因此 , 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 , 克中有生(制中有化) , 相反相成 , 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 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 , 称之为制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