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密斋的学术贡献

万密斋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 他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行医五十多年来救助了许多的病人, 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症, 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誉满鄂、豫、皖、赣, 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 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 与李时珍齐名 。
 
万密斋的学术贡献
一、创“三有余、四不足”论
万密斋在总结前人经验和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小儿的生理与病理理论, 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 即“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阳常有余, 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 肾常虚, 阴常不足” 。 如《幼科发挥》云:“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者, 此都是本脏之气也, 盖肝乃小阳之气, 儿之初生, 如木方萌, 乃小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 故有余也 。 肠胃脆薄, 谷气未充, 此脾所以不足也 。 ”所谓有余不足并非指一般虚实而言, 更非“邪气盛而实, 精气夺则虚”的病理状态, 而是首先以小儿生理特点立论, 进一步论证小儿病理特征 。 如“肝常有余”在生理上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如草木萌芽, 生机勃勃, 全赖肝主生发之气的旺盛;而病理特点是指小儿感邪之后易化热化火, 引动肝风 。 万密斋的“脾常不足”在生理上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对精微物质需求比成人更迫切, 而脾主运化功能尚未健全, 为适应不断生长的需要, 脾胃须不断完善运化精微的能力;反映在病理上则指小儿若饮食不节, 寒温失调等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而致脾胃病 。 万密斋的“不足有余”论进一步充实了小儿“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的病理特征, 为指导儿科临床治疗, 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
 
二、首重望诊, 四诊合参
万密斋临证时非常注重望诊, 因儿科又称“哑科”, 小婴儿有口不能言, 而能言者又未必可信, 加之就诊时常哭扰, 使气息、脉象改变等, 给诊断造成困难, 故望诊尤为重要 。


万密斋在《片玉心书》指出:“凡看小儿疾病, 先观形色, 而切脉次之” 。 在《育婴秘诀》亦云:“小儿有病观形色, 青主惊风红主热, 黄为伤食白主疳, ……肝病须观眼目中, 脾唇心舌自相通, 肺有病时常在鼻, 肾居耳内认其宗” 。 “临病之时, 观形色, 便知五脏之症治, 所以补之泻之, 意之所生, 有通神之妙也” 。 以上论述足以说明万氏在诊治小儿疾病中对望诊极为重视 。
 
万密斋在强调望诊的同时, 也注意四诊合参, 如《幼科发挥》云:“望闻问切, 医家之大法也” 。 “儿有大小之不同, 病有浅深之各异 。 观形察色之殊, 望闻问切之间, 若能详究于斯, 可竭神圣工巧者矣, 望盖者鉴莫辨其色也;……闻者听知其症也;……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切者切脉察其病也” 。 在辨疾病的寒热虚实时, 强调望诊应与它诊结合, 如实热者, 见面腮红, 此为色实;脉急数, 此为脉实;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足胫热, 此为症实 。 色、脉、症三实者, 方可辨为实热证, 宜予寒凉治之 。 而面白, 脉微沉, 便清, 腹虚胀, 呕乳, 足胫冷, 色、脉、症三虚, 才可辨为虚寒证, 以温补治之 。
 
三、审因论治, 注重脾胃
万密斋在探讨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上, 提出不少新的见解 。 如万氏认为急惊风与慢惊风都是症状, 必须审致病原因 。 对急惊风提出有三因:感受风寒湿热而失治者为外因;内伤饮食发热而失治者为内因;由惊恐客忤中恶得之者, 为不内外固 。 在临床表现上, 万氏分为急惊风证, 包括脐风发搐、泄痢发搐等;急惊风变证指由惊风反复发作而成痫证;急惊风类证如天钓似痫、虫病似痫等九种疑似证与之鉴别;并首次提出急惊风后遗症“有急惊风变成痫者”, “急惊风成瘫者”, “惊风后喑不能言者”等 。 论述详尽, 大大丰富了前人理论, 为后世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对天花、麻疹等病症亦有独特的见解, 如痘疹的治疗, 主张“温补凉泻, 各附所宜”, 摒弃以往医家的偏见 。 万氏在治疗上非常注重的脾胃, 选方用药精炼轻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