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出自哪个典故,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二 )


高山流水,出自哪里的典故? 伯牙原姓俞 , 名瑞 , 伯牙是他的字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 后在晋国当大夫 , 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 , 鼓琴时遇到钟子期 , 结为兄弟 , 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 , 不料 , 第二年 , 伯牙赴约时 , 子期已病故 。 伯牙于坟前祭拜后 , 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 据《琴操》、《乐府解题》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 , 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 某天 , 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 , 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 , 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 , 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 , 我们一起去拜访他 。 ”伯牙当然乐意 , 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 。 可伯牙到了东海 , 并未见到万子春 , 只看见汹涌的波涛 , 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 , 伯牙心中豁然一亮 , 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 摘录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 , 钟子期听之 ,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 ,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 少时而志在流水 。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 , 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 , 伯牙摔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据《列子》载:伯牙善鼓琴 , 钟子期善听 。 伯牙鼓琴 , 志在高山 , 钟子期曰:‘善哉 ,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 钟子期曰:‘善哉 , 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卒逢暴雨 , 止于岩下 , 心悲 , 乃援琴而鼓之 。 初为‘霖雨’之操 , 更造‘崩山’之音 。 曲每奏 , 钟子期辄穷其趣 。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 善哉 ,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 吾于何逃哉?” “高山流水”曲同样也是出自于这个典故 , 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 , 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 。 现在我们听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 , 它是后人根据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写的 , 有多种谱本 。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 , 两者同名异曲 , 风格完全不同 。 古代琴曲 。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 , 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 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 , 本只一曲 。 初志在乎高山 , 言仁者乐山之意 。 后志在乎流水 , 言智者乐水之意 。 至唐分为两曲 , 不分段数 。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 , 流水为八段 。 ”两千多年来 , 《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 , 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 , 《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 , 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 , 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 , 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 以其形象鲜明 , 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 据琴家考证 , 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 , 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 , 全曲只八段 , 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 , 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 , 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 , 音乐与琴曲迥异 , 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 而流传最广 , 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 , 旋律典雅 , 韵味隽永 , 颇具“高山之巍巍 , 流水之洋洋”貌 。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 , 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 , 节奏清新明快 , 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 , 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 都是同名异曲 , 风格也完全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