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有哪些种类,青霉素g和青霉素v( 五 )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 。 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 , 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 , 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 。 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 , 但成本较高 。 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 , 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 , 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 , 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 。 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

【剂型用法和用量】
片剂:每片0.25克 。 胶囊剂:每粒0.25克 。 注射剂:每支2毫升 , 含药0.25克 。 滴眼剂:8毫克:0.02克 。 口服 , 每天成人1~2克;儿童每日按千克体重服用50~100毫克 , 分2~4次 。 肌注 , 成人每次0.5~1克 , 每天2次;儿童每日按千克体重服用25~50毫克 , 分2次 。 静脉滴注 , 剂量同肌注 , 因注射剂系以丙二醇为溶剂 , 用时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至2.5毫克:毫升供用 , 即2毫克(0.25克)以100毫升输液稀释 , 并应以干燥空针抽取 , 以免析出结晶 , 稀释完后应仔细检查无结晶析出 , 方可使用 。

【不良反应】
1.主要毒性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 引起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 , 用药期间如发现轻度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 应立即停药 , 一般可恢复 。 氯霉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少见 , 但难逆转 , 常可致死 , 多发生于儿童长期反复用氯霉素者 , 偶有用量很少而发病者 。
2.过敏反应较少见 , 但也可引起皮疹 , 药物热 。 少数可引起黄疸 , 原有肝脏疾病者甚至可引起急性肝坏死 。
3.可引起精神症状如幻觉、谵妄 , 大多发生于用药后3~5日 , 停药后两日内可消失 。
4.口服后可发生胃肠道反应 , 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

【副作用】
1 青霉素类的毒性很低 , 但较易发生变态反应 , 发生率约为5%?10% 。 多见的为皮疹、哮喘、药物热、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

2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时 , 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 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昏睡等 , 停药或减少剂量可恢复 。

3 使用青霉素前必须作皮肤过敏试验 。 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 , 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l~1ml , 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4 肌注钾盐时局部疼痛较明显 , 用苯甲醇溶液作为稀释剂溶解 , 则可消除疼痛 。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主要有三种机制: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 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

2.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

3.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 。 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 , 也最重要 。

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 , 血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小时 , 主要经肾排出 , 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
按我国卫生部规定 , 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 阳性反应者禁用 。

【注意事项】
1.口服或注射给药时忌与碱性药物配伍 , 以免分解失效 。
2.本品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混合静滴 , 以免发生沉淀或降效 。
3.氯霉素与青霉素一般不要联用 , 因氯霉素为抑菌剂 , 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 联用可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 。 但这一问题尚有争论 , 意见不一 , 因两者联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混合感染及颅内感染临床效果好 。 解决的办法 , 如需联用 , 宜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