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何评价韩信,鬼谷子的最后一个预言( 四 )


诸葛亮同刘备的君臣关系曾被世人赞不绝口 , 然而诸葛亮同后主刘禅的关系又如何呢?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仔细分析 , 我认为 , 诸葛亮秉政后 , 根本就没有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 。 他颐指气使 , 动辄教训皇帝 。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 , 以光先帝遗德 , 恢弘志士之气 , 不宜妄自菲薄 , 引喻失义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又告诫刘禅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 进而特别指出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不宜偏私 , 使内外异法也” 。 诸葛亮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之事也要交给他的“相府”来管 , 如若后主不答应 , 那就是“内外异法”了 。 诸葛亮的这番话固然是出于治国安邦之需 , 但他一连讲了这么多“宜”怎样 , “不宜”怎样 , 其口气之严厉 , 完全不像人臣之语 , 而犹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育不听话的儿子 。 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 , 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 , 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 。 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 , 继要刘禅将宫中之事交给“相府”处理后 , 又举荐将军向宠“为督” , 说只要“营中之事 , 悉以咨之 , 必能使行陈和睦 , 优劣得所” , 此前执掌保卫皇室的禁军统领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赵云 , 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 , 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 , 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 , 但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的形势 , 不能说没有一点其他用心在内吧!
尽管刘备临崩时托孤于诸葛亮 , 但在人事安排上 , 是令其作为辅政大臣 , 而并非让诸葛亮单独执政 , 刘备除规定诸葛亮与李严并受遗诏辅政外 , 又“呼鲁王(备次子刘永)与语:‘吾亡之后 , 汝兄弟父事丞相 , 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 ’
这无疑是要刘禅兄弟与诸葛亮共同治理蜀国 , 因诸葛亮是元老重臣 , 故新君须以父辈之礼尊崇之 。 但诸葛亮却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诏 。 诸葛亮让李严留在永安 , 自己则扶刘备灵柩回成都 , 办完丧事 , 便开府治事 。 自此 , 诸葛亮独揽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 , “政事无巨细 , 咸决于亮” 。 诸葛亮大举北伐时 , 刘禅已是二十多岁 , 年富力强 , 正值青春有为之际 。 按汉制 , 诸葛亮应还政于后主 , 但诸葛亮不愿放权 , 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让刘禅“亲政” 。 刘禅虽然对诸葛亮不满 , 但也无可奈何 , 只得感慨叹息:“政由葛氏 , 祭则寡人 。 ”诸葛亮临终前 , 在其接班人的问题上也独断专行 , 根本不同后主商量 。 而刘禅也不敢擅作主张 , 居然派尚书李福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赴陕西岐山五丈原军中 , 代表皇帝聆听“相父”的指示 。 可见 , 刘禅当时的处境和汉献帝毫无二致 , 是个十足的傀儡君主 。

三 北伐的真正目的
刘备逝世后 , 诸葛亮虽独揽朝中大权 , 但在蜀汉政权内还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权威 , 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联吴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 , 然而其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刘备在世时 , 亮仅以“抚民划策见任” , 从未单独领兵作战 。 众所周知 , 三国乃争战之世 , 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国 。 曹操、司马懿、孙策、周瑜、陆逊等人皆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威震诸侯 , 闻名天下 。 诸葛亮若要代汉自帝 , 必须在蜀汉朝廷中树立崇高的声望和绝对的权威 ,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 必须要建立显赫的军功 。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 , 不北伐必然坐以待毙 , 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 , 不北伐就不能显示其军事才能 , 蜀中士人就不会心悦诚服 , 也无法树立起个人声望 , 最终也就不能达到登上帝王宝座的目的 。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主旋律就是两个字:北伐 。 这是诸葛亮执政后 , 举国上下推行的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政策 , “若灭魏斩睿 , 帝还故居 , 与诸子并升 , 虽十命可受 , 况于九(锡)邪”!在我看来 , 诸葛亮这番话并无任何矫情饰伪 , 反倒是心中隐私的真情流露 。 因为北伐一旦取得成功 , 诸葛亮将功高盖世 , 无人可与之颉颃 。 届时 , 其已功高不赏 , 他要废掉“不才”的刘禅而“自取” , 就有雄厚的政治资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