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于盈年龄多大( 十 )


这时是石涛在绘画笔墨上得心应手 , 在理论上能自成体系 , 从而形成了恣肆洒脱艺术风格的时期 。 属于他有个性的面目变得更为清晰起来 , 上海博物馆所藏石涛画作中即不乏这时期佳作 , 如在南京所作《蕉菊竹石图轴》 , 作于康熙25年(1686年) , 当时石涛45岁 , 此图画面浓墨淡墨交替应用 , 对比度较强 , 墨的变化和线条的运用也十分熟练 , 从画风看 , 具有徐青藤、陈白阳的韵味 。 另一幅《细雨虬松图轴》 , 作于康熙26年(1687年) , 石涛是年46岁 , 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细笔山水佳作 , 画笔方圆结合 , 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 , 近处坡石以圆笔为使转 , 行笔舒缓而自然 , 既保留安徽画派的气息 , 又融会了倪云林的骨格 , 有一种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 。
康熙29年(1690年) , 49岁的石涛在燕京 , 此时是他精力最充沛 , 心情亦舒畅的时期 , 因而创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 , 上海博物馆所藏《醉吟图轴》 , 为北上时所作作品 , 用笔严谨 , 画风细腻 , 描绘了美丽的江南山居佳境 。
石涛于51岁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 , 直至终老天年 , 这期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 。 艺术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创作精力 , 使石涛的画艺达到高峰 , 代表作品如52岁所画《余杭看山图卷》(癸酉康熙32年)、58岁所作《卓然庐图轴》(己卯康熙38年)、59岁所作的《溪南八景图册》(庚辰康熙39年)等 , 件件精绝 , 是石涛绘画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佳作 。
《余杭看山图轴》为石涛北上南归后所作 , 他以虚灵的笔墨节奏 , 流畅如泻的笔势 , 描绘出了作者昔年在浙江余杭城外远眺大涤山之情景 , 画面上江南丘陵郁葱绵亘 , 一览无遗的佳境令人心驰神往 。
《卓然庐图轴》以湿笔淡墨作底 , 用浓墨钩皴 , 山石皴法取直皴填凹凸之形 , 笔势平稳沉着 , 布局采用董其昌四面取势格局 , 景色无奇 , 但有超然绝世的宁静舒适感 。
《溪南八景图册》为康熙39年石涛61岁所作 , 是作者壮暮之年的小景杰作 。 作品按祝允明《溪南八景诗》诗意 , 生动描绘出皖南歙县的溪南山村佳景 。 曾经客居皖南 , 熟悉当地山野美景的石涛 , 运用自如地把他所熟悉的山岭、溪流、田野、月色付之笔端 , 活灵活现地展现于盈尺宣纸上 。
石涛于康熙46年(1707年)与世长辞 , 在最后的岁月中 , 他还能以苍劲流利的画笔画出最后的一些作品 。 作于康熙44年乙酉(1705年)的《梅竹图》(上海博物馆藏)为其中之一 。 此图以罗纹纸作画 , 由于半生半熟的纸质特点 , 画面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 , 更兼用笔清逸流畅 , 构图巧妙 , 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数枝的竹枝得体地画于各个部位 , 是件文人画意趣浓厚的作品 。
石涛代表作《莲社图》 《莲社图》画的是晋代高僧惠远等在庐山白莲池畔结社参禅的故事 。 与《十六应真图》相比 , 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 , 对面目、服饰的细节描写更具体 , 也就更生动传神 , 线描同样瘦挺缜密 , 但更圆熟 。 山石的画法 , 也显得老到而有力度 , 烘染更大胆湿润 , 凸现了人物在画中的地位 , 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洽 。 其成熟程度和艺术水平 , 应在《十六应真图》之上 。
《莲社图》的款识 , 前后共二处 , 一为画成时的落款 , “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题在卷首右下方 。 一为乙酉年(1705年)重题的长跋 , 书自己的画语 。 从款字的笔法及字号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题并非出于同时 。 前一题的书法 , 与我们所见到的石涛三十岁前后楷中兼行 , 舒撇展捺的一种书体极相似 。 石涛所称的“湘源” , 即湘江之源——广西 , 这是他的祖籍 。 他的一方印章“赞之十世孙”正是为怀念那位袭封于广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赞仪而刻 , 显赫的出身成了他永远的记忆 。 这种落款形式在石涛的早中期作品 ,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种秋画的《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的辛酉七夕所画《山水花卉》册中都偶能一见 。 不过在石涛的晚年 , “湘源”被改成了“清湘” , 成了人们习见的石涛字号 , “湘源”反不为大家所熟知了 。 款字的书写特征这一不为人熟知的早年别号 , 为鉴定《莲社图》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