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三 )


【种植】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文章插图

翻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此外 , 在翻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培养料嫌气发酵 。 在培养料的堆制和发酵中 , 各类有益的微生物 , 大多数是好气性的 , 它们的繁殖和活动 , 要求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 因此在翻堆时 , 不能把料踩紧踩实 , 加水要适当 , 不能过多 , 室外堆料不能用薄膜把料全部密封;粪块要敲碎越细越好 , 以增加与微生物接触的面积 , 杜绝线虫及其它害虫躲身的场所 。
如培养料是处在水分过多和紧实密闭的条件下 , 则有利于厌气微生物的活动 , 嫌气发酵很容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 , 对蘑菇菌丝生长有直接毒害作用 , 所堆成的培养料色黑、质粘、味臭 , 不适于栽培蘑菇 。 二是要利用堆料中出现的一些指示微生物来判断发酵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 如在粪草中出现密生灰白色的粉末 , 开始是很薄的一层 , 以后逐渐加厚成片状物 , 这就是放线菌的群落和孢子 。 说明培养料发酵已达到60℃以上 , 最低有55℃ , 培养料含氮素比较丰富 , 也说明培养料处于过干过热的条件 , 宜及时和均匀翻堆 , 否则 , 时间太长 , 培养料会变成粉末 。 又如在堆料中发现鬼伞菇之类的子实体 , 则说明堆料中含水量偏高 , 水值偏低 , 且有游离氨 , 因为鬼伞菇在这些条件下生长特别快 。 鬼伞菇会与蘑菇争夺水分和养分 , 对蘑菇生长不利 , 所以要通过翻堆 , 破坏其菌丝和子实体 , 不让它继续蔓延 , 并促使堆温升高 , 以利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
堆制好的培养料应当是深咖啡色、疏松、不臭、不粘 。 稻草柔软有弹性 , 一拉即断 。 含水量在65%左右 。
【种植】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文章插图

改进的堆制发酵
改进的堆制发酵 以上所述为一般常规的堆制和发酵的方法 。 随着科学和生产的不断发展 , 培养料堆制和发酵技术也不断改进 。 总的来说 , 有两方面 。 一是从较长的堆制发酵时间 , 改为较短的堆制和发酵时间 , 即从30多天缩短到18天左右 。 二是从室外的一次堆制发酵改成室外——室内的二次堆制发酵 。 具体分述如下:
1、二次发酵
即在室外发酵(又称前发酵)15~16天后 , 再移至室内发酵(又称后发酵) , 称二次发酵 。 二次发酵是当前积极推行的堆制发酵方式 。 具体方法是:将室外发酵15~16天的培养料 , 趁热搬进菇房 , 堆于栽培架上 , 密闭门窗 , 房顶用塑料薄膜盖住 , 直接用炭炉或普通灶(灶身在房中 , 灶口 在房外)升温 , 先加热10~12小时 , 使料温达60~62℃ , 保持24小时 , 然后通风降温至48~52℃ , 维持4一6天 , 后发酵即结束 。 打开门窗 , 经翻料整平后 , 待料温下降至28℃以下时 , 即可播种 。
二次发酵比一次发酵的优越性是经室外的前发酵后 , 再在控制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室内发酵 , 能更好地改变培养料的理化性和微生物相 , 更彻底地杀死杂菌和害虫 。 使培养料的水分、温度和空气分布均匀 , 创造一个有利蘑菇生长的生态环境 。 同时 , 也更有效地增加蘑菇可利用的养分 。 因此经两次发酵的培养料 , 蘑菇菌丝生长快、产量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