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特产 潮州工夫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 。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 。
【湖南特产 潮州工夫茶】
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 。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 。”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 。”(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 。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 。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 。”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 。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 。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 。”
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 。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 。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 。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 。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 。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 。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 。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 。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 。
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 。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 。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 。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 。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 。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 。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 。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 。”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 。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 。
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 。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 。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 。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 。
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 。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 。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 。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 。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 。”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 。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 。”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 。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 。”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 。
小七,端椅坐,讨茶食 。”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 。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 。
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 。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处女泉 。”(《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
推荐阅读
- 河南特产浚县泥咕咕
- 湖南特产 羊鹿毛尖
- 山西阳泉特产,仙人红薯介绍
- 阳泉特产,平定黄瓜干
- 湖南特产 古丈毛尖
- 福建宁德特产 寿宁高山乌龙茶
- 北京特产,北京桂花陈酒
- 浙江特产奉化水蜜桃
- 内蒙古自治区特产 草原牌白酒
- 绿豆沙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