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ICL全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又称“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矫正的代表技术 。 眼科学术期刊《白内障与屈光外科》近日在线预发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魏若妍、李美燕的近视眼内镜手术论文《ICL植入后调位与换片的关键因素》,对该技术的“个性化精准”应用再发重要提示 。
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切削角膜,通过将柔软的眼内镜即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可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以高清、微创和可逆为特点 。 自2014年周行涛、王晓瑛在国内最先开展近视眼内镜中孔型EVO-ICL植入手术以来,团队注重临床研究,为近视包括高度近视手术的安全策略而不断创新,引领了学术方向 。
为获得ICL植入之后拱高预测性,团队开展人工智能预测研究,并于去年取得初步成果 。 此次,研究团队在拱高研究基础上,继续探讨调位相关因素,并预先规划ICL植入的最佳位置“C”位,是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面向远期安全性的创新探索 。
作为此篇“调位”论文的通讯作者,姚佩君副主任医师表示,近视手术本身很安全,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致力于ICL直径与术后拱高探讨,是为了让患者术后看得更加清晰舒适 。
王晓瑛主任医师强调,重视眼内镜技术的术前检测与规划、个性化订片、术中导航、术后随访,打造近视手术的闭环,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
作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周行涛教授认为,个性化设计ICL植入的最佳位置、准确预测术后拱高等,对更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近视矫治范畴来看,必须着眼未来,要让每一位近视手术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都获得个性化的治疗,改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
这是一个月内周行涛、王晓瑛团队再次发表近视手术的高质量论文 。 今年3月,《眼科与治疗》杂志发表的《一项先导研究:基于UBM检测的ICL植入的个性化水平/非水平位的效果》,也是该团队新成果 。
【“可植入式隐形眼镜”近视ICL手术植入最佳位置何在?五官科医院再发新成果】周行涛、王晓瑛领衔的研究团队是最早在国内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V4C的团队,建立了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 。 近期发表的这两篇论文均研究ICL植入的最佳位置及策略,对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有效性,保障近视患者视觉健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
推荐阅读
- 济南一男子腰背疼痛难忍,体内竟藏了个“定时炸弹”
- 4月份要减肥,多做这道菜,清淡可口,低脂肪,健康
- 学习知识|裕怎么读,园的拼音
- 学习知识|扒怎么读,扒搔怎么读
- 娱乐知识|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杜甫的“三别”
- 【浇花】啤酒可以用来浇花吗 啤酒适合浇什么花
- 历史地理知识|浔阳江在哪里,浔阳江上不通潮的意思
- 历史地理知识|厦门沙滩哪里好玩,厦门可以自由玩的海滩在哪里
- 越是有能力,越是无可挑剔的三大星座
- 健康知识|眼综合多久可以化妆,眼综合术后20天可以化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