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三顾茅庐在哪里,三顾茅庐的隆中在哪里


当年三顾茅庐是什么地方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 , 字孔明 。 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 。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 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 。 东汉末年 , 北方大乱 , 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 , 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 , 往依之" 。 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 诸葛亮年十四 。

四年前 , 即公元190年 , 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 , 即"起立学校 , 博求儒术" 。 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 。 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 , "为友甚密" , 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 立志改革政治 。 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 , 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 , 这样就开阔了眼界 , 增长了见识 , 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

后刘表上书 , 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 约一年 , "西城民反 , 杀玄" 。 诸葛亮没有了依靠 , 不得不独立生活 , 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 。 直至建安十二年 , 刘备三顾茅庐后 , 才离开 。 在隆中 , 并非"苟全性命" , "未有须臾忘天下事" 。 他勤读书 , 广交游 , 自比管仲、乐毅 , 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 , 刘备三顾茅庐 ,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 , 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 , 联合孙吴 , 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 , 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 后来 , 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 , 联孙攻曹 , 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 占领了荆、益 。 曹丕代汉称帝后 , 诸葛亮说服了刘备 , 建立蜀国称帝 , 被任为丞相 。 刘备死后 , 刘禅即位 , 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 , 封武乡侯 , 领益州牧 , 主持军国大事 。 当政期间 , 励精图治 , 赏罚严明 , 抑制豪强 , 任人唯贤 , 推行屯田政策 , 改善民族关系 , 东和孙权 , 南平孟获 , 六出祁山以攻魏 , 力图收复中原 。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 , 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 , 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 。 年五十四 。 谥忠武 。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大师的迷失: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节录) 作者沈伯俊 , 原载《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四期
诸葛亮躬耕何处
长期以来 ,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 。 “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 , 也就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 , 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 。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 , 争论旷日持久 , 以致成了一桩历史上的“悬案” 。
对于这个问题 ,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正文中写得并不清楚 , 只说诸葛亮在其叔父诸葛玄去世后 , “躬耕陇亩” 。 南朝宋裴松之注释时 , 引用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 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 号曰隆中 。 ”这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隆中”这个具体地名和它的方位 。 然而 , 《诸葛亮传》收录的《出师表》中 , 又有“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数语 。 那么 , “隆中”和“南阳”这两个地名的关系如何?后人由于历史地理知识不足 , 往往混淆不清 。 这是造成“襄阳说”和“南阳说”两说并存的根本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