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功三秘 “三调”与太极拳的修炼( 四 )


几千年的实践已反复地证明“调息”有培补内气沿经脉运引的功能 , 它的修炼方法是意守家“气沉丹田” 。 从王宗岳《太极拳论》“虚领顶劲 , 气沉丹田 。 。 。 。 ”可知太极拳也讲求“气沉丹田”功用 。 这“气沉丹田”关乎着太极拳的气以直养、气宜鼓荡;气不上浮 , 下守重心;胸腰折迭 , 周身轻灵;松肩垂肘 , 松腰涵胸等 。 现在有些人把“气沉丹田”解释为“呼气时把气缓缓送入丹田”这种说法既不严谨也不全面 。 因为“气沉丹田”的“气”是指内气 , 不是口呼鼻吸之气;由鼻吸入的氧气与由口呼出的二氧化碳气只能在肺部进行交换 , 绝对不可能沉至腹部丹田 。 对“气沉丹田”的最浅近的理解是:在心意的作用下 , 运用腹式逆呼吸 , 呼气时推动上体的内气下引集中于丹田 , 再下引于足底;吸气时引导下体的内气上行集中于丹田 , 再沿脊而上布于两手;是呼也气归丹田 , 吸也气归丹田的内气在呼吸的推动下 , 随丹田开合有升有降的腹部鼓满 。 对“气沉丹田”的认识应是多维的 , 单讲呼吸是不全面的 , 还有心静用意和周身松沉等要素不可或缺 。 从传统中医和养生术的角度出发 , 内气是周而复始运行的气息 , 它的升降开合受心意、呼吸、形体运动的直接影响;换言之 , “三调”与气息升降开合有如下规律:心意的升降开合影响气息与其同步而行;肢体的升降开合与气息的升降开合顺势而成;呼气主气息的开、降 , 吸气主气息的合、升;丹田有气则开 , 无气则合是内气运引的源泉 。 这也是内家拳都重视“三调”修炼的原因 。
综上所述 , 太极拳是“三调”并举的修炼 , 缺一便失去了无太极拳的真谛;这与道家养身术之“三调”一脉相承 , 正如《易筋经》所云: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 , 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 , 则更不可“ 。 因此 , 如果不从“意气君来骨肉臣”悟拳理 , 一味地在拳架上作文章是极不可取得学习态度 , 而始终不懈的追求“明白原理 , 熟练身法 , 善于用意 , 巧于运气”的目标才是学习和修炼太极拳的正确态度 。

太极真功入门之道——太极真功之一“开合拉气”悟玄机
所谓“开合拉气” , 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 , 双手撑抱于胸前 , 在意识的诱导下 , 意念放松 , 外静内动 , 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 , 即所谓“气感” , 有推之不动 , 拉之不开的感觉 , 越觉越妙 , 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 , 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 , 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 , 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 , 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 , 所谓“放之则弥六合 , 退则藏之于密” 。 由静到动 , 内外导引 , 合一而融 , 动而犹静 , 静而亦动 , 静动交变 , 从而再达外动内静 , 静而仍动 , 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 , 为健身和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
太极妙道 , 一气贯穿 , 全在胸中腰间开合 。 欲入妙道 , 先需得法 。 法者入道之门 。 众妙法门 , 何止千万 , 然其正者乃一 , 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 。 开合拉气 , 虽只一法 , 但法简效宏 , 见微知著 , 通玄入奥 , 太极妙道尽存 , 窥一斑可知全豹 , 老少咸宜 , 健武皆适 , 武练尚需文养 , 文练亦可武用 , 所谓“文以强身 , 武以御敌” 。 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 , 入正道 , 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 , 以助登堂入室 , 早得太极真艺真技 。 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 , 含胸拔背 , 沉肩坠肘 , 松胸实腹 , 提裆塞尾 , 气沉丹田 , 顶膝坐胯 , 足心含空 , 五指微屈 , 虎口圆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