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架子,我们常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渐趋于紧凑 。 虽形似干枝老梅,绝无花俏繁琐,但自身的实际感觉却舒展大方,开合有致,虚实分明,运化中,既能体现出方圆相生之意,又注重对拉拔长之抽丝劲,以内动不令人知的内气潜转来支配形体,适应变化 。 初练者需要逐量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 。 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 。 例如,练拳推按之时要有推山之意,五弓齐备,节节对拉,劲起于涌泉,发自劳宫,心往远处想,力往远处放,周身圆满,一动俱动 。 发人时,有时虽抖弹的距离很短,外形微动,似烈马抖鬃,对方被疾发远去,跌出丈外,而仍觉摧力不断 。 当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 。 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其不得动,以气盖彼来处也 。 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 “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老人身不灵活,便不靠身法手法,全凭内力也 。 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炕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其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
“桃花源出迷难返”,走出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再想返还仙源是不可能的 。 随着老一代太极大师的相继辞世,再想见到纯正的太极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练成纯正的功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相信,“蓬莱有路教人到” 。 太极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功夫资料和精神财富,太极功夫虽魅力无穷,但并不神秘玄奥,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虚心地学,科学地悟,刻苦地练,同样能达到太极功夫应有的境界,造就出一个个功力非凡的当代太极大师,使太极拳进一步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
前言
本文所披露的架锻炼方法 , 均是已故家陆恒昌老师所授 。 陆老师是田兆麟老师的高足 , 而田兆麟老师是少侯和杨澄甫的高足 。 近代著名太极拳高手中的佼佼者 。 本人于1980年至1985年在上海工作期间 , 认识陆老师 , 承陆老师将太极拳架的正确锻炼方法倾囊相授 , 本人得此法后大进 。 但陆老师不幸于1985年间得病去世 。 为纪念陆老师 , 特将其所授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撰写成文 , 以传于世 。 至于文中分五个阶段的练习 , 以及推手的体会 , 乃是本人多年来练习和授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
(一)如果是为了锻炼身体 , 陶冶性情 , 业余娱乐而去学练太极拳 , 那么这样的太极拳是并不困难就可学得的 , 只要姿势正确 , 动作协调优美就可以了 。 但是如果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 那就不那么容易了 。 已故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曾说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师的指导 , 2、刻苦的锻炼 , 3、较高的悟性 。 ”所谓的“明师”者 , 并非“名师”,因为“名师”中确有一些是靠自己吹牛和别人捧出来的 , 功夫平平却好吹牛 , 理论上道听途说 , 自己亦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 , 就自欺欺人 , “以其昏昏 , 使人昭昭” , 那怎么成呢 。 “明师”是指对太极拳理论有精深的研究和具有较高功夫的太极拳家 。
已故太极拳名家李香远 , 据说一天练拳一百遍 , 陈发科一天练拳四十遍 。 他们可称刻苦锻炼的典范 。 已故太极拳名家许禹生曾说过“一天一遍 , 只能保持不忘而已 , 一天练二遍只能熟练而已 , 一天至少练三遍才能有所长进” 。
所谓“悟性” , 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 。 太极拳有十分高的哲学和科学道理 , 没有过人的智力是不易理解的 。 除了有过人的智力能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以外 , 还必须有较高的模仿能力 。 没有以上三个条件 , 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 那是十分困难的 。
推荐阅读
- 怎样去找真正有功夫的太极拳传人及老师 太极拳的十个层次验证自己功夫
- 健康知识|躯体化障碍怎样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六大表现
- 健康知识|刘御老医师看病怎样
- 健康知识|尿床怎样无声快速干
- 健康知识|怎样才可以快速催尿
- 健康知识|室上速不治疗后果怎样,千万不要做心脏射频消融
- 健康知识|怎样装病让脸色如白纸,让自己马上吐血不伤身
- 美食知识|怎么做标书,技术标标书怎样做
- 汽车知识|怎么加入滴滴快车,怎样加入滴滴快车自己的车
- 手机知识|怎么删除安装包,手机怎么快速删除安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