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20.吕蒙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 手不释卷 。 ”
典故:
一鼓作气是哪个历史人物 出自《左传》--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指的是,古代在行军打仗时,多敲鼓,来振士气,第一次敲鼓,可以使士兵鼓足勇气,振奋精神,打败敌人;第二次,士气就会衰弱;第三次,就没了. 。
一鼓作气、的主人公 曹刿
一鸣惊人一鼓作气退避三舍运筹帷幄的的主人公是谁 曹刿
一鼓作气
春秋时, 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 当时齐国强大, 鲁国弱小, 双方实力悬殊 。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 把齐军打得大败 。 据《左传》载, 这次鲁国的胜利, 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
曹刿既非武将, 也非文臣, 但深通兵法 。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 鲁庄公准备抵抗, 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 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 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 不会有深谋远见 。 ”
曹刿见了庄公, 首先提出:取信于民, 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 也是获胜的保证 。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 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 在长勺的地方, 齐、鲁两军相遇 。 双方列成阵势, 战斗即将开始 。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 准备进兵 。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 又擂了一通鼓 。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 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 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 下令冲杀, 士兵们一声呐喊, 直扑敌阵, 猛不可当 。 齐军大败, 狼狈而逃 。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 曹刿却又阻止, 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 又攀上车前横木, 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 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 鲁军乘胜前进, 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
这次获胜, 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 曹刿说:“战, 勇气也 。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 彼竭我盈, 故克之(战斗, 主要是靠勇气 。 第一通鼓时, 士兵们勇气最足, 到再擂鼓时, 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 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 敌军勇气消失, 我们则一鼓作气, 斗志昂扬, 所以打败了他们)” 。 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 说不定会设下伏兵, 诈败引诱我们 。 我‘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这才放心追击” 。 (“辙乱”, 轮迹混乱;“旗靡”, 旗帜倒掩, 说明仓皇逃窜 。 )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 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
做任何事情, 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 这叫“一鼓作气” 。 一鼓作气, 把进攻的目标攻下, 叫做“一鼓而下” 。 如果事情老干不好, 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 就叫“再衰三竭” 。
一鼓作气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曹刿和鲁庄公, 出自曹刿之口 。
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 庄公十年》中的《曹刿 论 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推荐阅读
- 娱乐知识|杨戬师傅是谁,杨戬师傅和孙悟空师傅关系
- 娱乐知识|温酒斩华雄是谁,诸葛亮的空城计针对谁
- 娱乐知识|楚乔传的老头是谁
- 娱乐知识|白酒是谁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酒是谁发明的
- 历史地理知识|k1196次列车经过哪些城市
- 历史地理知识|莒南风景区有哪些地方,莒南儿童好玩的地方
- 历史地理知识|七座和五座车费用有哪些差别,家用车7座和5座有什么区别
- 历史地理知识|彭州风景区有哪些
- 历史地理知识|苏州地区包括哪些
- 历史地理知识|卵胎生动物有哪些,胎生和卵胎生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