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为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还是误写误读,以讹传讹,《易经.系辞》中的“易有大恆,是生两仪”,一旦被传为“易有,是生两仪”之后,历史在此出现了一个拐点,原先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在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上而不为深”的“太极”一词,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开始展现在历史舞台上,演绎出高雅庸俗间杂的精彩篇章 。 我们不妨搜寻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的“太极”释义,来梳理一下“太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各不相同角色 。 除了《庄子?大宗师》中与“六极”相对的“太极”之外,在先秦的典籍中,难以寻找“太极”两字的其他出典,这或许与焚书坑儒有直接的联系 。 汉代易学中,大多以“气”或“元气”解与类似太极的概念 。 如郑玄《周易注》中的“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 南北朝的道教文献中,也直接沿袭汉易学观点 。 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 。 ”“太极则天地之父母”,很有创意!这位著名的老道,居然人性化的为“太极”收养了一对子女叫:天和地 。 这一观点也影响着后世的王宗岳(王为太极的这对子女取名叫:阴和阳) 。 当然,在老道们的眼里,太极还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 譬如神灵道术等等也往往与太极等同起来 。 这且不谈 。 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的传统,孔颖达《周易正义》解“易有太极”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 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 可见,唐以前的“太极”概念,侧重的是对天地本原的关注,也始终未脱“元气”范畴 。 宋明理学或道学的兴起,始于周濂溪之《太极图说》 。 周濂溪图文并茂,不但首创了“阴静阳动”的太极图,还用文字解释了他的发明创造:“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周濂溪的阴阳互动说与动静之理,几乎被王宗岳《论》全盘的接纳,但两者对“太极”的理解还是截然不同的 。 周子旨在以太极来讲述宇宙生成之序 。 所谓“坤道成女,乾道成男”,比陶弘景老道的“太极则天地之父母”更接近世俗 。 而王宗岳,干脆则将“太极”纳入一己身上,以己身之太极,去体悟天地太极之理 。 单凭这一点,王宗岳的太极境界,绝非周子同时代人所能及的 。 这种观念的产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得赖以沉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 邵康节开以“心”、“气”两义解释太极之风 。 邵康节说:“心为太极”(《观物外篇》),此心概指圣人之心 。 康节先生以为,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同,《击壤集?观物吟》云:“一气才分,两仪已备 。 圆者为天,方者为地 。 变化生成,动植类起 。 人在其间,最灵最贵” 。 心、气合解太极,为后世将太极纳入己身(人身一太极)奠定了基础 。 朱熹把二程的“道”或“理”与《系辞》的“太极”合而为一 。 二程虽不盲“太极”,朱熹却盲于此而不能拔 。 进而他指出:“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 ’(《太极图说解》)朱熹的太极,直接跟伦理挂上了勾 。 这一理论在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被奉为正统 。 明初,南方理学以朱子系之吴康斋为中心,他们在发扬朱子之学的基础上,开始了太极的通俗化进程 。 特别是明中晚期,从儒者到士大夫,几乎到了言必称太极的地步 。 以致后世腐儒或烂陈其辞,或浮薄其义,或亵慢其理 。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补遗卷三之佞倖目下载“太极”云:“太极本无极 。 自宋周子加以一圈,其后迂腐铸太极图,其式如圈 。 人遂云,今乃知太极之为物,匾而中空 。 本朝大儒吴康斋,每对人辄以双手作圈势,自云无时不见太极 。 浮薄者,遂以芦菔投其中 。 又有一显官,以隶人裸露,发出治罪,云冲破太极 。 又有作太极诉冤文者 。 而圣贤道理,受人亵慢至矣 。 至世宗朝,罢任府丞朱隆禧,作太极衣以献,盖房中术也 。 上大喜,进卿进侍郎 。 又今滇中文武上下,以缅铃相馈遗,登之简牍曰:太极丸 。 侮圣至此,可恶可狠 。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浙江嘉兴人 。 《万历野获编》一书上自朝廷典章制度,治乱得失,下至山川风物,乃至文人学士的琐事遗闻,无所不包 。 悉心解读他的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其一,明朝各朝皇帝大儒士大夫热衷于与“太极”相关练的物事,几成风尚 。 这种时尚性,势必带动民间中下层人士,对“太极”的热衷 。 这种现象虽有沈德符所谴责的侮圣亵明的意思,但太极概念的通俗化或庸俗化,毕竟为后世的创立提供了土壤;其二,太极的观点,开始偏离朱熹“太极,形而上之道也”,而开始探寻有形有象的形而下之器的“太极”,诸如铸“匾而中空”的太极图、吴康斋以双手作圈势,体悟太极等(吴康斋的身体语言,虽然远不及王宗岳的以拳悟道,但毕竟能发蒙以己身体悟圣道之端);其三,发明或编造与太极相关的物事,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 。 这其中蕴育着十分强劲的利益驱动 。 不管是“太极衣”、“太极丸”,与太极相关的延伸产品的开发,也反过来激发群众的“太极”智慧;其四,凭沈德符的广闻博记,在他的生卒期间,尚未听闻太极拳的创立 。
推荐阅读
- 太极如水 太极拳和气功的区别?能否相辅相成
- 太极拳的开合功 陈式太极拳
- 蓝精灵怎么画,蓝精灵好看又简单的画
- 练习太极拳之卫生保健 太极拳的符号和密码-祝大彤
- 何为太极 何为道 太极心法笔记
- 郝月如先生对太极拳身法的论述 练太极拳应注意什么
- 太极拳站桩要领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 陈正雷关于回答网友练太极拳是否要打通大小周天的问题 解说太极图
- 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练太极,论“架子”
- 太极精华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