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的农技课堂

本文转自:人民网
沿着蜿蜒的小路驱车前行 , 穿过油菜花田 , 转角拐进一座小院 , “耕读书屋”4个大字映入眼帘 。 在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坪寨村 , 这家书屋已设立半个多世纪 , 承载着几代人记忆 。
“书屋现有藏书3万多册 , 包含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政治、经济等类型 。 ”上世纪70年代 , 20岁出头的周光俊创办了耕读书屋 , “我打了4个木书架 , 把家里1000多册藏书整理上架 , 摆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 , 免费供村民借阅 。 ”
【乡亲们的农技课堂】为何取名耕读书屋?周光俊有自己的考量:希望村民们能够在劳动、耕作之余来看书 , 获取知识 。
工作后 , 周光俊有了稳定的收入 , 买书更加频繁 , “除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 , 还买了许多种植、养殖、科技方面的书 。 ”
“村民来书屋看书 , 真能学到技术 。 ”周光俊回忆道 。 10多年前 , 邻居刘发义尝试种西瓜 , 每逢空闲就到耕读书屋翻看农书 。 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生病了用啥药?不同土质适合什么品种?这些问题 , 刘发义在书里找到了答案 。 如今 , 她已成为村里的西瓜种植大户 。
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推行 , 耕读书屋成为坪寨村农家书屋 。 政府每年会补充上百册图书 , 书屋里的藏书越来越多 , 类型越来越多样 , 此后又逐渐添置了桌椅、投影仪等 , 阅读条件进一步改善 。
写作培训、学术研讨、文艺活动……如今的耕读书屋从单一的阅读空间 , 转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 。 23岁的大学生陈光美也是受益者 。 “我从初中起就常来书屋 , 在这里参加了不少写作培训 , 作品还发表在市文联主办的刊物上 。 ”周末间隙 , 陈光美仍会来帮忙打点书屋 , “走进书屋 , 就好像来到一座小型图书馆 。 ”
“我太喜欢书 , 就是个书痴 。 这么多书 , 与其尘封起来 , 不如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 共同学习 。 ”谈起创办书屋的初心 , 周光俊语气坚定 , “书屋从没收过租金和押金 , 人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个 , 少的时候只有几个 , 我会一直办下去 , 让书屋成为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空间 。 ”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2日 第 19 版)
乡亲们的农技课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