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首次在哪里发现可燃冰,可燃冰首次在中国哪一个地方发现


首次发现可燃冰在哪个海域南海海域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9月22日发布消息: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支持下,科学家首次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的航次中,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 。
扩展资料:
据了解,“科学”号共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两个存在裸露天然气水合物的站点,水深约1100米 。 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动态合成并分解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为深海冷泉化能极端生命提供甲烷和硫化氢等能量源;另一个天然气水合物站点位于一个活动冷泉喷口的内壁,这也是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正在喷发的深海冷泉喷口 。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天然气水合物则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在全球也鲜有报道,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极佳天然实验场 。
参考资料:
我国首次在哪个海域发现的可燃冰1810年首次在实验室发现 。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Gas Hydrate)即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Combustible ice)、“固体瓦斯”和“气冰” 。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或陆域永久冻土中,其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且储量巨大,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石油等的接替能源 。
理化性质:
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 。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 。 开采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 。
固体状的天然气水合物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永久冻土中 。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其分布可以从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温升高其固体状态遭到破坏而难以存在 。
以上内容参考:
我国首次在什么海域发现可燃冰?2013年6月至9月,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 。 可燃冰其实是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 。
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固体瓦斯”和“汽冰” 。 天然气水合物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
由于分布浅、分布广泛、总量巨大、能量密度高,而成为未来主要替代能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密切关注 。
扩展资料:
可燃冰主要危害: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 。 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 。 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