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病因 肾结石的病因,肾结石有哪些原因( 二 )


⑤黄嘌呤尿: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 , 因缺乏黄嘌呤氧化酶 , 次黄嘌呤向黄嘌呤及黄嘌呤向尿酸的转化受阻 , 导致尿黄嘌呤升高( 13mmol/24h) , 而尿尿酸减少 。 在应用别嘌呤醇治疗时 , 因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受抑制而尿黄嘌呤增高 , 但在没有机体原有黄嘌呤代谢障碍基础的情况下 , 一般不致发生黄嘌呤结石 。
(2)尿液中其他成分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①尿pH:尿pH改变对肾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尿pH降低有利于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形成;而pH升高有利于磷酸钙结石(pH 6.6)和磷酸铵镁结石(pH 7.2)形成 。
②尿量:尿量过少则尿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 , 有利于形成过饱和状态 。 约见于26%肾结石患者 , 且有10%患者除每日尿量少于1L外无任何其他异常 。
③镁离子:镁离子能抑制肠道草酸的吸收以及抑制草酸钙和磷酸钙在尿中形成结晶 。
④枸橼酸:能显著增加草酸钙的溶解度 。
⑤低枸橼酸尿:枸橼酸与钙离子结合而降低尿中钙盐的饱和度 , 抑制钙盐发生结晶 。 尿中枸橼酸减少 , 有利于含钙结石尤其是草酸钙结石形成 。 低枸橼酸尿见于任何酸化状态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腹泻、胃切除术后 , 噻嗪类利尿药引起低钾血症(细胞内酸中毒)、摄入过多动物蛋白以及尿路感染(细菌分解枸橼酸) 。 另有一些低枸橼酸尿病因不清楚 。 低枸橼酸尿可作为肾结石患者的唯一生化异常(10%)或与其他异常同时存在(50%) 。
(3)尿路感染:
持续或反复尿路感染可引起感染性结石 。 含尿素分解酶的细菌如变形杆菌、某些克雷白杆菌、沙雷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杆菌 , 能分解尿中尿素生成氨 , 使尿pH升高 , 促使磷酸铵镁和碳酸磷石处于过饱和状态 。 另外 , 感染时的脓块和坏死组织等也促使结晶聚集在其表面形成结石 。 在一些肾脏结构异常的疾病如异位肾、多囊肾、马蹄肾等 , 可由于反复感染及尿流不畅而发生肾结石 。 感染尚作为其他类型肾结石的并发症 , 而且互为因果 。
(4)饮食与药物:
饮用硬化水;营养不良、缺乏VitA可造成尿路上皮脱落 , 形成结石核心;服用氨苯蝶啶(作为结石基质)和醋唑磺胺(乙酰唑胺) 。 另外约5%肾结石患者不存在任何生化异常 , 其结石成因不清楚 。
2.肾石的主要成分有:
90%肾石含钙质 , 如草酸钙、磷酸碳酸钙和磷酸铵镁 。 不含钙的结石由尿酸和胱氨酸形成的核心 。 在X线片上绝大多数含钙肾石能显影 , 结石在X线上的密度以及其表面光滑或不规则程度 , 对判定结石成分有帮助 。
最为常见 , 占71%~84% 。 尿中单水草酸钙结晶常与红细胞相似 , 亦可呈哑铃状 。 形状和大小具双折光性 。 而二水草酸钙结晶呈双锥体状 , 弱双折光性 。 结石呈球形、椭圆形、菱形或桑葚状 , 深褐色 , 质甚坚硬 , 表面粗糙 , 故易损伤组织引起血尿 , 多见于碱性尿 。 有时可形成小球形而边缘光滑的结石 , 可见球状分层 , 极易合并输尿管梗阻 。 结石也可呈树状排列或单独存在 , X线特征为肾石中有较深的斑纹 , 边缘不规则 , 有时呈肾盂或肾盏外形 。
磷酸钙结晶无定形 , 且因太小不能确定其折光性 。 结石颗粒状、灰白色 , 在碱性尿液中可迅速增大 , 但单纯的罕见 , 多与草酸钙或磷酸铵镁混合成石 。 X线显影清晰 , 层状纹较明显 , 有时充填整个肾盂肾盏的腔隙 , 呈鹿角形 。
占5%~10% 。 无水尿酸结晶很小 , 无定形 。 二水尿酸结晶呈 ldquo;泪滴 rdquo;状或方片状 , 具双折光性 。 结石呈圆形或椭圆形 , 表面光滑 , 橘红色 , 质坚硬 , 切面呈放射状排列 , 在酸性尿液中易发生 , 由于多数由单一尿酸组成 , X线下显影较淡或不显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