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精神分裂症怎么办,精神分裂症用药(11)


3.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在易感素质和环境中的不良影响、生活中的应激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 , 心理应激在引起疾病的复发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 要了解与发病有关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应激 , 了解病人在病情好转阶段对疾病的态度、顾虑 , 协助病人解除家庭生活中的急慢性应激 , 并给予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十分重要 。
心理社会康复在住院条件下应予以重视:重视病人在住院时的社会生活 , 开展有组织的文娱、工疗活动 , 关心病人和社会、家庭的联系等等 。 病人返回社会前应重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 , 对病人的家庭进行心理教育 , 以提高病人的应对技能 , 改善病人家庭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 这些措施对减少精神分裂症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减少复发、促进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
国内外的调查资料均表明 , 家庭成员对病人的不正确态度 , 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均可影响病人的病情预后或导致复发 。 如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 , 对176个病程5年以上的慢性病例 , 用多重逐步回归的方法 , 分析18个可能影响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预后的因素 , 发现家庭照顾占首位 , 回归系数值最大 , 其次是复发次数和治疗情况 。 英国Leff等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研究表明 , 家庭情感气氛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和复发有重要影响 , 如来自家庭成员的过分的批评、敌视态度等情感表达过分(high-expressed emotion)等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 对病人家庭的心理教育(family psycho-education)或对病人进行社交技能训练等干预措施 , 可减少来自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应激、减低复发率 。 随访研究资料表明 , 与出院后单独用药物治疗巩固疗效组比较 , 心理干预措施可使生活在情感过分表达家庭的病人 , 第1年内的复发率从40%下降至20% , 第2年随访观察 , 说明这种心理干预仍起作用(Hogaity , 1991) 。
在当前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模式从医院转向社区 , 以期促使慢性精神病人及早返回社会 , 以利于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康复 。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社会心理康复协会(WAPR)1990年以来在我国上海、山东莱阳、辽宁沈阳等地举办讲习班 , 以推广在社区对精神病人家庭进行心理社会康复为目的 。 根据对上海虹口区的2个街道120例精神分裂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 , 前者家庭和患者均接受干预措施 , 进行家庭心理教育 , 介绍精神病的科学知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的重要性 , 以及家庭在上述3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初步结果 , 经6个月工作后 , 可以看出干预组在病人精神病表现、社会功能水平方面较对照组有较明显或一定程度的改善(王善澄 , 周天 , 1992) , 说明家庭干预起到良好的效果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91年开始的全国238个地区(120万慢性精神病人)开展精神病社区防治工作方案 。 在单位和家庭支持下 , 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建立监护制度 , 在社区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康复机构 , 为慢性精神病人进行防治康复 , 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效果 。 对试点地区的调查资料表明 , 参加康复活动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经2年训练后 , 其残疾程度有明显减轻 , 复发率和肇事率与2年前相比 , 均有明显下降 。 说明社会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张维熙 , 1999) 。
(二)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经过有间断发作和持续两类 。 前者精神症状急剧出现一段时间后 , 间隔以缓解期 。 部分病人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发作 。 持续性病程者病程迁延呈慢性 , 其中部分病人可出现精神衰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