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柳树之乡” 建设生态济阳( 二 )


打造“柳树之乡” 建设生态济阳

文章插图
发展柳树产业 , 打造中国柳树之乡人文历史积淀浓厚柳树是我县的乡土树种 , 也是传统绿化树种 , 因其耐湿耐盐碱 , 生命力顽强 , 适应性强 , 枝叶翠绿 , 姿态优美 , 深受群众喜爱 。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有种植柳树的习惯 。
晋陶渊明归隐田园其间 , 亲手在宅前栽了5棵柳树 , 竟日在树下吟诗翻读 , 别号“五柳先生” 。
在中国历史上 , 隋炀帝杨广是尽人皆知的暴君 , 不过杨广也留下一些“善政” , 植柳便是其中之一 。 《开河记》中记载 , 杨广在位其间 , 曾下令开凿通济渠 , 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 , 以固河基 , “凡植柳者 , 予绢一匹” 。 同时 , 他还亲自挥锹栽植 , 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 , 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 , 柳树因此又称“杨柳” 。 在他的倡导之下 , 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 , 河清堤固 , 生态良好 。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 大力倡导绿化 , 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 。 他写诗自叙曰:“柳州柳刺史 , 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 , 春来新叶遍城隅” 。 此外 , 他还总结出了绿化的许多方法和技巧 , “能顺木之天 , 以致其性” , “其本欲舒 , 其培欲平 , 其土欲故 , 其筑欲密” 。 这些经验之谈 , 今天读来 , 依然有指导意义 。
【打造“柳树之乡” 建设生态济阳】在河西走廊 , 清末名将左宗棠曾留下“左公柳”的佳话 。 史载 , 左宗棠赴任陕甘总督时 , 见沿途“赤地如剥 , 秃山千里 , 黄沙飞扬” , 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 , 必以植树迎候 。 否则 , 无论巡抚、县令 , 提头来见 。 ”左宗棠率先垂范 , 公牍之余 , 携镐种柳 。 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万株 , 人称“左公柳” 。 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 , 可是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 , 竟然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 , 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 清人杨昌溪赋诗赞之曰:“大将筹边尚未还 , 湖湘子弟满天山 。 新栽杨柳三千里 , 引得春风度玉关 。
我县种植柳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当时 , 大清河水“环抱如带 , 水色溶溶浩荡无际 , 每秋清波静载酒 , 遨游不知身在尘世中也” , 两岸柳树成荫 , 生态良好 , 青青的清河水 , 孕育了两岸人民 , 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佳境 。 “济水澄波”即由此而来 。 明朝万历37年修济阳县志把“济水澄波”这一景列入首位载入县志 , 居八景之首 。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 , 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 , 巨流夺济水河道入海 , 济水澄波这一景不复存在 , 但两岸的柳树却顽强的生存下来 , 到民国 , 修济阳县志期间将济水澄波更为“柳岸行吟” , 仍旧名列济阳八景之首 。 我县群众依托黄河大堤广泛种植柳树 , 既达到了防风固沙的目的 , 也形成了一道优美的景观带 , 柳岸是由南关登上济阳大堤东行500米许即可到高大茂密的柳行 , 沿柳行东去至朝阳庄1000多米长的距离 , 即是柳荫道 , 春夏人们步行在柳荫下踏着脚拍吟颂着宋代诗人陆游的游西山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那是多么悠闲自得的一幅自然画卷啊!难怪前人们将“柳岸行吟”引入济阳新八景的第一位 , 很切实际 。
柳树是济南的市树 , “四面荷花三面柳”是济南的城市特色 , 我县提出打造“中国柳树之乡”的口号 , 就是把这种景观风貌上的对接推进得更深入一些 , 让济阳的垂柳景观融入到济南 , 让济南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延伸到济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