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绿”变“深绿”榆林防沙固绿正当时

本文转自:西部网
“浅绿”变“深绿”榆林防沙固绿正当时
曾经是一片沙海的镇北台 , 如今被绿色环绕 。
西部网讯(采访人员 卢江)大漠驼迹绝 , 塞上柳色新 。 纵观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可谓彪炳史册的一项奇迹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榆林持续开展毛乌素沙地治理 ,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 , 曾经的荒漠变成了绿洲 。 但是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 如果不继续强化治理措施 , 榆林恐将面临二次沙化风险 。
面对当下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 日前 , 榆林市启动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 , 旨在进一步巩固提升榆林防沙治沙成效 , 实现榆林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
塞上榆林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地处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 历史上 , 这里曾是以“水草肥美 , 群羊塞道”著称的塞上明珠 。 自唐代起至明清 ,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气候变迁 , 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 当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 榆林这座城市也因此被人称作“驼城” 。
“浅绿”变“深绿”榆林防沙固绿正当时
神木新区新建设的公园 , 小桥流水宛如塞上江南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整个延安以北的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1.8% 。 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 , 其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 , 榆林城被迫3次南迁 , 素有“三拓榆阳”之说 , 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
【“浅绿”变“深绿”榆林防沙固绿正当时】怀揣着对绿色与希望的美好憧憬 , 榆林当地政府动员沙区群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沙活动 。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 便开始在长城沿线点上建设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大型苗圃试验示范区;70年代在线上建设4条大型的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80年代面上开展大规模飞播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活动 。
进入21世纪以后 , 榆林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 , 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 , 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 ,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
曾经饱受毛乌素沙地风沙侵袭之苦的榆林人民 , 历经长达70年的艰辛治理 , 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 据了解 , 目前榆林全市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6% , 流沙全部实现固定、半固定 , 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以上 。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 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 , 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曾这样评价道 。
在传承中创新 拴牢“流沙”播种绿色
“拴牢”流沙 , 播种绿色 , 是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与向往 。 过去 , 在探索毛乌素沙地治理的过程中 , 科技工作者们大胆创新 , 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 面对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 , 他们探索出沙地针叶树引种造林、飞播作业技术治沙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 , 创造了全国防沙治沙过程中的“陕西奇迹” 。
“浅绿”变“深绿”榆林防沙固绿正当时
远眺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 长满了樟子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