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中养花的作者( 三 )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 引起文坛的注目 。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
1929年夏, 绕道欧、亚回国 。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 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 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
1930年7月起, 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 1934年秋, 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
在这两所大学, 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 。 课余继续从事创作 。
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 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 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 。 比之早期作品, 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 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
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 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 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 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 写了《大明湖》, 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 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 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 《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 。 在《骆驼祥子》中, 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 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 。
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 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
他从30年代初起 ,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 绰约多姿, 精致完整, 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抗日战争爆发后, 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 只身奔赴武汉 。 1938年3月 ,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出任总务部主任 。
抗战8年中, 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 。 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 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 。
战争初起, 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 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 供艺人演唱 。 随后, 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 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 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 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 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
自1944年初开始, 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 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 。 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 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 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 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 。
《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 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 1946年3月, 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
【小学课文中养花的作者】一年期满后, 继续旅居美国, 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老舍立即启程回国 。
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 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 。 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 获得巨大成功 。
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 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 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
50~60年代, 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 但仍然勤奋创作 。 作品以话剧为主, 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 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