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 , 第三个节气 。 即视太阳 在黄道 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  , 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 , 至3月20日(或21)结束 , 约15天 。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 。 狭义上 , 指惊蛰开始 , 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 , 即在3月5日(或6日) 。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 ”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 , 二候杏花 , 三候蔷薇 。 ” 。 《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 , 震为雷 , 故曰惊蛰 。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 , 此时天气 转暖 , 渐有春雷  , 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 北京地区 , 北海冰 融化 , 雁飞 , 蜜蜂开始群飞 , 春雪终止 , 榆树开花 。
“惊蛰” , 是“立春”以后天 气转暖 , 春雷初响 ,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 , 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 ,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 , 并不是隆隆的雷声 , 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 有谚语云:“惊蛰过 , 暖和和 , 蛤蟆老角唱山歌” , “雷打惊蛰谷米贱 , 惊蛰闻雷米如泥” 。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 , 风调雨顺 , 是个好年景 。
“惊蛰”节气后 , 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 , 气温明显回升 。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 , 淮河 以南地区为7~8℃ , 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 , 而气温稳定升至5℃ , 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 , 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 , 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 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 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 , 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
民俗:惊蛰雷动 , 百虫“惊而出走” , 从泥土、洞穴中出来 , 于是虫蚁开始活动 , 逐渐遍及田园、家中 , 或殃害庄稼 , 或滋扰生活 。 因此惊蛰期间 , 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 , 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 惊蛰这一天 , 一些地区要吃炒豆 。 在少数民族地区 , 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 , “虫”炒熟后 , 放在厅堂中 , 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 , 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 , 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 , 谁吃得越快 , 嚼得越响 , 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 其实“虫”就是玉米 , 是取其象征意义 。

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文章插图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 这一天后 , 草木复苏 , 万物始生 , 春天到来 。 在三千年前的周朝 , 就有迎“春”仪式 , 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 , 祈求丰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