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 谈爱若是高尚

谁说爱人就该爱他的灵魂 , 否则听起来让人觉得不诚恳 。

谈爱 谈爱若是高尚

文章插图

我这个半吊子学佛人在大年初一这么适合念经持咒的日子 , 开始正儿八经地思考关于“性”这回事 。
其实敦促我把“性”这个问题放到脑子里转一圈的原因是 , 昨天晚上我读到了友人的一篇关于性的文章 。 事实上 , 他前几个礼拜连续几天在朋友圈里发布了很多通俗意义上的“色情图片” , 而那篇文章就是对通过他散布色情图片这一行为而得到的来自于朋友圈的“谈性色变”这一现象的讨论 。
我很喜欢那篇文章 , 他道出了我还没来得及在脑里消化、但情绪上已经感知到了的困惑 。
“朋友圈里的妖魔鬼怪们努力的表演着自己 , 延续着存在的规则 , 一旦出现异类 , 哪怕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里不守规则的言论 , 对于大众来说也是恨不得杀而快之 。 ” ——药师
我知道 , 人是对“不同”有恐惧的 , 恐惧生出敌意 。 例如在欧美 , 政治力量多元化:对于文化来说 , 是由多个看似极端 , 却可以达到制衡作用的不同文化力量组成 。 这些矛盾的本身便是美;而在中国 , 政治力量单元化:在单一势力引导下的中国必须走“中庸之路” , 否则容易极端化 。 而“中庸之道” , 则是一条平衡矛盾乃至消除矛盾的“正道” 。 正因如此 , 若不在“中庸之路”上 , 那便不是走在正路上 , 于是那便可以轻视 , 乃至是值得群起而攻之 , 亦或是中庸之徒们大发慈悲将“异路人”拉回正路 。
因而 , 在中国并非“流行”引导了“主流” , 而是“主流”的本身 , 便是“流行” 。 中国的“多样性”也只是“主流”的陪衬 。 “中庸之路”上的中国人并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 而这种不喜欢并未经过深思熟虑 , 因“中庸之路”已经对那些“异路人”判了死刑 。 低素质的人便拿出所有的道德评判标准 , 所有的教条去轻视了、围攻了“异路人”;而高素质的人便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 , 传播自己的正能量去拯救“异路人” 。
可是话说回来 , 谈性真有这么可耻 , 这么令人生畏惧之心吗?
刚回国时 , 因怕法语渐渐生疏 , 加上我对法国那份特殊的情愫 , 于是我对老妈提议工作后想找一个法国人同住 。 我妈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是和男生住还是女生住 。 我和她解释工作的城市并不是很大 , 如果可以找到个法国人 , 只要性格合适且聊的来 , 男女对我来说都无所谓 。 于是我妈生气了 , 或者说她暴怒了 , 我妥协了 。
这个事情对我冲击并不小:我第一次强烈的意识到 , 在这片土地上 , “性”这个话题并不是可以公开讨论的;或者说 , 只要一个问题潜在地涉及到关于性方面的问题 , 就应该避嫌 。
前几天去将要工作的地方看望老友 , 老友为了让我能尽快在新的城市立足便撺了几个饭局把他的关系网介绍给我 。 在我临走的前一天晚上 , 老友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以后上班了说话尺度不要那么大 , 因为会让别人误会你的底线 。 ”
我想到在法国时 , 和朋友相处经常会模糊了性别:见面相互贴面拥抱 , 大家一起挤在一张沙发上看电影 , 甚至晚上没有了地铁可以挤到一张床上睡觉 , 互相的关系亲密而简单;“性”也从来都不是一个需要谨慎、禁止的话题 , 甚至我那85岁的女性朋友也曾经主动而且严肃地告诉我:“琛云 , 将来如果你要结婚 , 除了精神上要沟通得来 , 性也很重要 , 不要忽视了性 。 ”
我对一部法国电影《初吻》里的一句话记忆尤深 , 电影里高龄的奶奶对十几岁的孙女说:“女生一定要主动 , 因为主动那是自己想要去做 , 而被动 , 是奉献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