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萎缩胃炎怎么治,根治萎缩性胃炎( 三 )


(6)生物性因素: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病等对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症状和体征 , 胃粘膜染色也证实在乙肝病人胃粘膜内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 瑞金医院报道91例萎缩性胃炎病人 , 有24例(26.4%)合并慢性肝炎 。 所以慢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肝病对胃的影响值得注意 。
(7)体质因素: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 。 年龄愈大 , 胃粘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 , 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
(8)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 , 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 , 并破坏胃粘膜屏障 , 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 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 , 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
(9)免疫因素:在萎缩性胃炎 , 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 , 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 , 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 近年来发现少数胃窦胃炎患者有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 , 它是细胞的特殊自身免疫抗体 , 属Ig G系 。 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 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也有重要意义 。
(10)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HP 。 此后众多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 ,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HP , 继而发现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 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
此外;诸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 , 使胃粘膜受损 , 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 , 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 , 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 , 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如
(1)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 , 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 。 可为弥漫性 , 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 。 周边境界不清 。 可表现为红白相间 , 以白为主 , 它是粘膜萎缩镜下最早表现 。
(2)粘膜下血管透见:粘膜萎缩使粘膜下血管可见 。 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 , 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 。 血管显露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内镜特征 。 但应注意 , 在正常胃底部过度充气使胃内压过高时 , 胃粘膜可透见血管网 。
(3)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 。 当注气入胃后 , 皱襞很快消失 , 空气排除后 , 皱襞恢复较慢 , 且胃内分泌物少 , 有时粘膜干燥 , 反光减弱 。
(4)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渡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 , 粘膜表面粗糙不平 , 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 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 , 而粘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 。 镜下肉眼观察虽可初步判断肠上皮化生 , 但必须经胃粘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
(5)萎缩粘膜脆性增加 , 易出血 , 并可有糜烂灶 。
(6)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 如充血红斑、附着粘液 , 以及反光增强等 。 若以浅表性胃炎的改变为主 , 称浅表?萎缩性胃炎 。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为主 , 则称萎缩?浅表性胃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