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 三十岁了 得学会不破不立

【不破不立 三十岁了 得学会不破不立】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不破不足以立 。

我对它的理解是:若想要获得新的突破性的进阶和成长 , 你必须打破自己旧有的某些观念 。

其实这个话还是不太完整 , 在“破”与“立”之间 , 我觉得还需要加上一个“信” 。 更逻辑严谨一点的说法 , 可能是这样的:

若想新立 , 需要找到新的可以帮助你立得稳当的支点 , 这个支点通常是一种全新的“信” 。 每一种\"信\"所能支撑的\"立\" , 其程度和能量都是不同的 。 想要获得更高阶的“立” , 必须先有更高阶的“信” 。

而一种高阶的“信”对于一种低阶的“信” , 则往往是颠覆式的 。 想要把自己的“信”升级到更高阶 , 则通常都需要先“打破” , 摔碎旧的自己 , 获取新生 。

简单说 , “立”是结果 , 而“破”和“信”则是两个必要条件 。 过去十年 , 这个逻辑 , 被我奉为圭臬 。

由此而起 , 我自己还有一个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习惯——每年春节期间 , 我总得抽点时间出来一个人独处一阵子 , 稍稍回顾一下过去这一年里 , 自己的破、信和立发生了有哪些变化 , 是否需要进行某些调整和修正 。

今年 , 这事对我尤其重要 , 因为这一年 , 我将要三十 。

关于破

将要三十的这一年 , 我觉得自己完成的一个大“破” , 是更加清楚的探寻到了自己的边界 。

我觉得 , 人活着 , 总是需要先能够打破边界 , 然后再找到边界 。 前一个边界是外界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和束缚 , 后一个边界 , 则指的是自己的能力、野心和欲望可及和应及的范畴 。

打破前者 , 为的是找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可能性 , 打开眼界和格局 。 找到后者 , 则为的是找到自己个人的局限和使命 , 获得谦卑、专注与平静 。

有此二者后 , “我”才可以为真我 。

过去十来年 , 老黄做的事 , 多是打破边界 。 比如人人都说若无法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 必然没有前途 , 我就非不信邪 , 非得自己以身试法来玩个退学试试看 。 比如刚从民办大学毕业那阵 , 大家都说我们那破学校出来是找不到好工作也混不好的 , 爹妈也对我能不能找个正经工作表示没信心 , 我就非得较这个劲 , 靠着一封小五千字的求职信混进了一个还算凑合的日企 。 再比如以单纯打工者的身份干时间久了 , 觉得视野受限 , 于是就放弃了一份N多人眼里是香饽饽 , 可以舒舒服服拿不少回扣福利的工作去玩儿创业 , 哪怕为此收入减少了一多半还不止 , 以至于很长时间里 , 虽然在团队里顶着一个COO的头衔 , 却连淘宝上价格超过200块的衣服都不敢买一件 。

所有这些我给自己打破边界的逻辑 , 都是在一种旧有的环境和状态中我感到受限和难受的时候 , 我会主动选择更换一个环境或是一种生活方式 , 借由外在状态的改变来牵引自己内核的更迭 。 所有这些选择 , 短期看来都很艰难和苦逼 , 但长期来看 , 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令我受益终身 。

但是 , 打破边界这种事 , 并不是绝对至理 。 要知道 , 人性 , 有贪 。 假如一件事可以持续给你自己带来正反馈 , 慢慢的 , 你面对它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倾向于变成一种无节制的索取 。

又或者说 , 你是可能对于“打破边界”这件事上瘾的 。 这个状态 , 对于我来说 , 差不多就是两三年以前那段曾经真的觉得自己可以无所不能的时候 , 团队自己带得不错 , 牵头搞个项目也能顺利挣点小钱 , 想要做个线上的传播推广也能HOLD得住 , 内部大家有信任和肯定 , 外部则不断有同行朋友给点赞许 , 会觉得一切都很简单 , 一切自己都可以搞得定 , 倾向于对于一切自己没干过的事都去尝试一把 , 一切暂时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都蔑视之 。 那时 , 我的世界里 , 没有“极限”两个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