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么 人是什么?认识你自己( 七 )


(二十)、“人生是一场化舞会”
叔本华认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得难以胜数 , 但是在清楚看到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 , 一定会令许多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已 。 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装舞会呢?你在哪里都会遇到骑士、神父、士兵、律师、博学之人等 , 可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东西 。 他们从来就不是他们所自称的 , 作为一种角色 , 他们仅仅是面具 , 在面具的背后 , 你会发现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的嘴脸 。 非常必要的是 , 一个人应当尽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谛 , 即臾生只是一场化装舞会 。 通过它 , 人才能发现自我 。 否则的话 , 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 , 你既不理解它 , 但又不得不容忍它 , 甚至你会对它们完全迷惑不解 。 因而 , 就当及早地让那些年幼无知的青年人懂得 , 在这场人生的化装舞会上 , 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 , 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 , 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 , 所有的东西……对 , 所有的东西……只是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 , 剩下来只有两个人 , 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诚地献身于事业 , 一个人下在兜售假货 , 另一个正在支付给他假币 。
(二十一)“人生是一个过程” 。
这是作家、翻译家傅东华(1893-1971年 , 浙江金华人 , 译作有《飘》、《红字》等 , 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观点 。 他说:人生是一个过程 , 不是一个目的 。 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 , 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 。 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 , 是说这十年艰苦有它本身的价值 , 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 。 如果单单认为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 , 那么 , 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 。 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 。 你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 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 , 你要认识每一节的充分价值 。 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 , 而所谓经验 , 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 。 所以 , 过程论的人生绝不是消极的-相反 , 却是积极的 。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
这是当代哲学家、作家赵鑫珊(1938年出生于南昌 , 毕业于北大 , 后在中科院哲学所工作 , 著有《哲学与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之旅》等)的观点 。 他认为:等侍即期侍 , 即希望 , 即翘首盼望 。 有等侍的人生比没有等侍的人生要好 , 好得多 , 好得不能同日而语 , 不可比拟 。 等侍原是一团生命燃烧之火 。 火熄了 , 生命也就正式告吹 。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 人要有居住的空间 , 才能安居乐业 。 三室一厅 , 当然重要 , 但这仅仅是个物理空间 。 若要让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安顿下来 , 还要有个心理空间 , 即精神家园 , 也就是安置自己灵魂的地方 。 物理空间是有形有体的 , 心理空间是无形无体的 。 有的人 , 占有很大很大的物理空间 , 豪华气派;但拥有的心理空间却很小很小 , 简陋寒酸 , 怎么也安置不下自己的灵魂 , 致使自己的灵魂日夜失落、漂泊 , 不知何处是归宿 。 其实 , 构成心理空间的建筑材料既不是什么砖瓦、木材、钢筋、水泥 , 而仅仅是一连串的等侍 , 充满希望的等侍 。 有的人 , 占有的物理空间很小很小 , 但拥有的心理空间(精神家园)却很大很大 , 既自由又深远 。 在他广大的心理空间 , 有一连串充满希望的等侍在那里排成队 , 这样的生命哪有不幸福的?等侍是一个无穷数列 , 像自然数1、2、3、…… , 这个无穷数列 , 没有最后一个数 , 也没有最后一个等侍 。 若有 , 紧接着下一步便是死 , 便是瞑目 。 的确 , 等侍是人命中注定的 。 例如 , 湖边的钓鱼者 , 他等侍的是鱼来上钩 , 这等侍是充满希望的 , 因为他知道湖里有鱼(这个假定很重要) 。 他钩鱼的最高目的好像不是鱼 , 而是钩的过程――充满希望的过程本身 。 如果他知道湖里没有鱼 , 他恐怕一分钟也不愿意再侍下去 。 因为那是没有希望的等侍 。 有感于等侍 , 便写下小诗一首 , 以表心声:世上没有永驻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