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袁家军是谁的女婿,浙江省委书记袁学军简介


谁知道三国智袁家军的阵营技能?谢谢了! 不该!因为当时只要我们坚持从历史条件出发来解读历史本身,则不难发现,孙中山等人之所以不能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牢握在手,原因颇多,其中革命党人自身的力量不够、新生的革命政权无法摆脱日益逼近的财政危机、西方列强的政治压力等,则是最重要的因素 。 让出政权,并非孙中山一时的决策失误 。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一举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而且埋葬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这是人所共知的 。 问题在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才过了一个半月,就匆匆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临时参议院则根据他的提议,通过投票,一致确认原本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推出“宣统皇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的政治三角戏 。 袁世凯毕竟是同革命无缘的袁世凯,他辜负孙中山的重托,步步为营,不断排挤革命党人,甚至大开杀戒,还上演帝制复辟的闹剧 。 革命之血付东流,革命之途路漫漫 。 凡此种种,都曾让许多当事人与后来者思忖着同一个问题: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人为何拱手让出革命政权?

任何政治权力的分配、再分配都不过是诸种政治力量之间有形与无形较量的结果,个人的风格或品德往往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 与其说历史是公正的仲裁者,还不如说历史是最大的“功利主义者” 。 只要我们坚持从历史条件出发来解读历史本身,则不难发现,孙中山等人之所以不能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牢握在手,原因颇多,其中革命党人自身的力量不够、新生的革命政权无法摆脱日益逼近的财政危机、西方列强的政治压力等,则是最重要的因素 。 让出政权,并非孙中山一时的决策失误 。

革命者自身力量的缺失在艰苦而漫长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在孙中山等人发动暴力反清的过程中,既没有也很难真正将下层民众发动起来,形成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往往是革命的声势大于革命的实力,反清起义的高潮来得快,退得也快 。 究其原因,不仅会党的革命精神并不像许多论著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而且革命志士们在联络旧式军人时,多赖军官倒戈,或策动士兵哗变,也往往不可靠,多次上当 。 至于发动新军,也多属仓促行事 。 孙中山等人在远离京师的

华南地区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兴也匆匆,败也匆匆,而且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革命力量的直接积累并不十分明显 。 有鉴于此,就在1910年3月,即广州新军起义刚刚败北,孙中山在美国洛杉矶附近的长堤与咸马里等人协商合作计划,请求美国方面提供35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决定“中国革命党暂行终止长江流域及华南地

区准备未周的起义,改为厚蓄实力,充分准备,集中人力财力,发动大规模起义的策略” 。 1911年7月底,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组建的同盟会中部总会,也将起义时间定在1913年,打算不再轻易发难,而是蓄积力量,精心准备 。 不意该会成立才不到3个月,武昌起义就猝然爆发 。 事过数年后,孙中山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时,也直言不讳地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

当然,客观形势的变化往往不以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当愚不可及的清朝统治者载沣等人强行镇压国会请愿运动,并且抛出“皇族内阁”羞辱成千上万的请愿者时,恰恰是这个“成于意外”

的武昌起义赢来了全国反清革命的高潮,孙中山、黄兴等人就只好别无选择地仓促上阵了 。 当黄兴风尘仆仆赶往“首义之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