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养花威尼斯小艇相关资料( 二 )


象的出生率很低, 母象怀孕期长达21—23个月, 而且每胎只产一只 。 所以, 人们在开发利用象的智慧和劳力的同时, 必须确保野象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切实保护它们免遭偷猎及其他残害 。 泰国政府早在1921年就颁布了《野象保护法》, 至今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 。
威尼斯的小艇叫贡都拉(音译),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最早的贡都拉漆成五颜六色 。 从1562年起, 贡都拉改漆黑色, 直到现在 。 小艇的外形像新月, 又像一张弓、一种乐器, 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 划船的船夫穿着统一的制服, 戴着黄色的帽子, 上面有一根红色的飘带, 十分引人注目 。
非洲人和彩色是因为非洲太热了, 脸又是黑的, 很容易烤糊了, 所以弄点彩色防止脸晒坏了.
2.德国人养花的资料德国人养花的特点,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德国战后民生凋敝, 城市满目疮痍 。
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 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 战后重建, 经济冲上快速道后, 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来 。
很多人心灵苦闷, 无处派遣, 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了 。 这种奇特的现象, 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 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看后都惊叹并赞赏不已, 但老一辈的德国人都知道, 这满目繁盛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 说到底, 深层次讲, 是一个倔强民族的社会心理问题 。
3.威尼斯的小艇的相关资料威尼斯小艇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河道纵横交叉,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象独木舟 。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我们坐在船舱里, 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古建筑, 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有说不完的情趣 。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 行船的速度极快, 来往的船只很多, 他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 。 不管怎么拥挤, 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 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而且速度非常快, 还能作急转弯 。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我们的眼睛忙极了, 不知看那一处好 。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 匆匆地走下小艇, 沿河做生意 。 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 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 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 庄严的老人带着全家, 夹着《圣经》, 坐着小艇上去做祷告 。
半夜, 戏院散场了 。 一大群人涌出来, 走上各自雇定的小艇 。 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 消失在弯曲的河道当中 。 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 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 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 经济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 。
4.有关德国和威尼斯的资料意大利东北部城市, 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 。 人口34.3万 。 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 平均水深1.5米 。 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 。 由118个小岛组成, 并以 180条水道、378座桥梁联成一体, 以舟相通, 有“水上都市”之称 。 公元452年兴建 。 八世纪为亚得里亚海贸易中心 。 十世纪曾建立城市共和国, 中世纪为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 。 新航路开通后, 因欧洲商业中心渐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 。 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 。 工商业发达, 有炼铝、化学、炼焦、化肥、炼油、钢铁等工业 。 以生产珠宝玉石工艺品、花边、刺绣等著称 。 陆上的马尔盖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运港 。 驰名的旅游中心, 年有3百万游客 。 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 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 。 离岸2公里处的线状沙洲-利多是欧洲最著名的海滨浴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