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诸葛亮是怎样的人,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品( 七 )


比如 , 火烧博望 , 有人说是刘备干的 , 与诸葛亮无关 , 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果真如此吗?《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 , 遣亮使吴 , 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 , 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 。 然则备始与亮相遇 , 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 , 也就是说 , 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 。 而“(建安)十二年 , 曹公北征乌丸”(同上) , 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 , 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让我们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初 , 刘备袭蜀 , 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 , 每战则败 , 奔亡不暇 , 何以图人?’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 , 能得人死力 。 诸葛亮达治知变 , 正而有谋 , 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 , 皆万人之敌 , 而为之将...何为不济也?’”一个“拙於用兵 , 每战则败 , 奔亡不暇”的人 , 居然终成鼎立三足之一 , 没有诸葛亮的“谋” , 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那末 , 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有人说 , 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 。 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死后 , 刘禅继位 。 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 。 有诸葛亮在 , 刘蜀固然可以自保 , 但一旦诸葛亮去世 , 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 , 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 。 因此 , 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 , 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 。 即所谓“臣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 ,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诸葛亮《后出师表》) 。
明了了这一点 , 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 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 , 对此 ,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 , 不可以智力争也 。 ”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 。 然而 , 有些人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 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 , 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 , 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 , 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 , 但也打了不少败仗 , 特别是灭袁绍、收荆州之后 , 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 , 尽管如此 , 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 , 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 , 失利于刘备 。 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 , 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 , 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 , 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 , 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
更何况 , 北伐果真无功吗?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 , 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 , 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 , 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 , 诸葛亮以弱抗强 , 举重若轻潇洒御敌 , 轻松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 ,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 , 获得“甲首三千级 , 玄铠五千领 , 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 。 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 , 直指长安 , 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 , 以弱敌强 , 主动出击 , 接连取胜 , 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 。 正像前面提到的张俨所说的那样:“若此人不亡 , 终其志意 , 连年运思 , 刻日兴谋 , 则凉、雍不解甲 , 中国不释鞍 , 胜负之势 , 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死与五丈原 , 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