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交流( 七 )


如此引导 , 熏陶 , 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 , 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 。 至此 , 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 使既定思维产生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啥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 , 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 。 这一任务交给学生 , 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
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 自由表达中 。 本人认为:课堂上 , 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 , 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 。 “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 , 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的 。 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 , 有一学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去旅行会不会很伤心呢?作为老师的我能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 , 缺少独立精神 。 对此 , 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 , 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 , 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 。 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 , 自由提问 , 自由发表 ,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从而自主锻炼思维 , 拓展思维 , 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
三、 培养审美情趣 , 熏陶道德情操 。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 “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 。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 。 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 体味美 , 弘扬美 , 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
在教学过程中 ,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 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 渲染教学氛围 , 提高学习兴趣 ,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 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 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 , 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 。 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 , 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 , 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 , 有很多美好的人 , 美好的心灵 , 美好的景物 , 美好的情境…… 。 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 , 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 , 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 , 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 , 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 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 。 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1、因势利导 , 善于点拨 。
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 。 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 。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先出示挂图 ,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画面(注意邱少云的眼神与表情);再听教材范读 。 启迪学生从视觉到听觉这种高级感官来体会邱少云在烈火烧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 。 进而要学生进行想象 , 自觉对照 , 从不同的现实生活 , 不同的感受与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德相比 。 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统一 , 德道兼备 , 殊途同归 。
2、熏陶感染 , 潜移默化 。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 , 作者的生花之笔 , 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 , 饱含丰富的情感 。 如教《桂林山水》时 , 我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 配乐朗诵 , 让学生寓乐于景 , 领悟“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 体会“舟行碧波上 , 人在画中游”之意境 。 升腾起自豪感 , 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于作家的妙笔 , 所以我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感受各种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