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健身气功文化结构研究

十多年来, 随着健身气功实践的发展, 相关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可喜景象 。 然而, 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也亟须引起注意 。 如“气功文化”、“健身气功文化”等, 虽已被不少学者时常论及, 但迄今为止鲜有人对此进行必要的概念界定, 因而到底什么是“气功文化”或“健身气功文化”, 始终令人雾里看花, 难得要领 。 比如, 早在1994年有文章提出:“气功文化”是气功“兼济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道德伦理与哲学美学、中医学与环境学等方面知识” 。 〔1〕对此, 读者不禁要问:难道气功文化仅是囿于气功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关系吗?又比如, 一篇研究“气功文化环境”的文章, 文中论述的“气功文化现象”实际为“气功社会现象” 。 〔2〕读者同样要问:难道“气功文化现象”就是“气功社会现象”吗?再比如, 也有些论文谈及的“气功文化”, 具体内容往往指气功本身, “文化”一词似乎只是用来故作高深的张皇用词 。 〔3〕进入本世纪, “健身气功文化”提法渐多, 但在何谓“健身气功文化”这个问题上, 有人认为是研究者“从文化性格的角度解析健身气功”, 换言之, 所谓“文化”即是一种研究视角;〔4〕也有人理解为因“文化是健身气功的根基”, 〔5〕故“健身气功文化”是文化与健身气功的二元组合 。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 。 ”〔6〕“健身气功文化”是当代学术春潮涌动下形成的一个理论领域, 对这一概念及其结构进行研究, 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疏阔之谈, 而有其无法取代的理论意义 。
一、“健身气功文化”释义
就“健身气功文化”的语词构成而言, 显然是“健身气功”与“文化”连缀的复合词组 。 概念是人们有关客观对象本质的认知, 也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鉴此, 在阐述“健身气功文化”之前, 必须首先界定“健身气功”概念的基本语义 。
(一)“健身气功”概念定义
“健身气功”一词, 是在1996年8月由中宣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工商局等七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正式提出, 但它是与“医疗气功”相并列的一个概念, 属于“社会气功”的一部分, 与今天的“健身气功”无论其内涵或外延都有所区别 。 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身气功”, 它的出现当与200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成立有关 。 何谓“健身气功”?2007年的一本《健身气功二百问》解释是:“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 ”该概念将“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作为健身气功的主要活动形式, 并将其归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此外, 也有人提出:“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 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 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 。 ”〔7〕另一种意见认为:“健身气功是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整体观为理论基础, 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整体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8〕
诚然, 以上的概念表述对于人们认识健身气功不无帮助, 特别是有人提出的健身气功是以“生命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一说颇有见地 。 但是, 一个概念界定在学理上能否成立, 还须经受逻辑验证, 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阐明了被定义概念的内在本质属性或涵盖的内容形式 。 依此, 上述的概念界定至少存在两个无法掩饰的缺憾:第一, 健身气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并不清楚 。 第二, 有些定义中把“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称作“运动形式”, 显然有悖学理 。 因为“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贯穿于健身气功涵盖的所有功法之中, 此乃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 何谓“运动形式”?形式逻辑基本常识告诉我们,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是由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特征)和与其相应的外在规定性(形式、范围)所决定 。 前者, 即是人们常说的概念内涵;后者, 即是概念外延 。 依照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要求及吸取相关成果, 本文将“健身气功”的概念定义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