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一事 , 学太极拳者可谓尽人皆知 。
但是放松的方法则因派别师承不一而各有不同 , 大都是在形体运动上做文章 , 以局部肢体的下沉或收缩为体现形式 , 给人视觉造成观感上的认识:当其运动时可快可慢、可刚可柔(实则为僵软) , 而且形体动作错落有致 , 驾驭拳路轻松自如(虽然程度不一)等等 。 但这只是轻松的表现 , 绝非真松!因为先贤曾有明训“有形之运动 , 未若无形运动之为愈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 太极拳权论》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肢体行为的做法 , 不如没有形体动作的做法 , 也就是行功法为好 。 这就点明了太极拳行功是在意气流行 , 而非肢体形动 。
太极拳行功用意不用力 , 虽然亦属老生常谈 , 但在绝大多数习练及成就者来说 , 仍然是“三岁小儿也说得 , 八十老翁也行不得” 。
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曲解先贤本意而已 。
凡松在意而不在形 , 如人体本在此处 , 而人体的意思在另一位置 , 神在顶上虚灵高照 , 指挥意思在外逍遥 , 而人身本体随意而动 , 毫无负担 , 自然一切行动轻松自如 , 终可达到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 , 所谓身心两忘、自在非常 , 才是真正的放松功法及放松的境地 。 退力学说则为放松的纲领概念及具体的指导思想 。
大家都知道放松却又放不松 , 往往是松了这边又紧了那边 。 比如手松了 , 肩膀紧张起来了 , 肩松降下去——其实是压下去 , 而胸背又僵了……这还是不明白应该怎样去做所致 。 再究之则是没有理解松的概念 , 而导之没有正确又行之有效的松的做法 。
这其实也简单:所谓放松者 , 即不用力而已 。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 如提拿一物 , 时间久了会觉得累 , 把它放下了则顿觉浑身轻松舒服 , 再如逛大街累了 , 回到家把身体往床上或沙发上一放 , 那种美妙的感觉应该是人人都享受过的 。 既然不用力可以使身心轻爽 , 与练功养生的宗旨相符合 , 那么在练拳行功中逐步的改变日常生活、工作中 , 一切用力的习惯 , 乃至能够轻松的工作和生活 。 如果不从退力开始 , 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所以我们这样理解:放松是练拳行功的要求 , 退力则是行功时具体的做法!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吧 。
因为人是习惯用力的 , 要不用力反而很难 。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纪大的练太极拳 , 他们的水平即使不懂的人也不会恭维 , 但他们获得的身心益处 , 尤其在治疗慢性疾病如腰、腿伤痛、高血压、心脏病等等上面最为见效 。 因为他们大多已无力可用 , 只是勉强活动肢体而已 , 所以速度也很慢 , 他们也没有练成盖世神功的欲望 , 所以心境也很平和 , 正是这样才暗合“退力”的要求 。 因为不用力 , 气血经络没有人为的造成障碍 , 所以自然畅通 , 所以才会显现养生的功效 。 与此相反 , 很多年轻力壮者往往拳路练的非常娴熟 , 肢体的协调运动能力也很好 , 却总也找不到感觉 , 这大多是因为不明白以哪种程度才算真正放松所致的道理 。
以个人行功时体会放松法理有如下感知:周身上下内外 , 无论肢体的意思及心脑的思想都已不在原处、原位 , 可谓已松 。
如双足是放在地面上的 , 就要用意思舒展骨节筋肌自然轻轻领起 , 使脚能不用力踩踏在地上 , 可感到脚掌与地面接触处有空虚的意思 , 则可证此时的脚已放松 。 头部放松则是将头部顶端的意思轻轻领起 , 在实际的顶部位置上面——这叫做虚领顶劲(劲为劲意即劲的意思 , 不能真有劲 , 因为常人理解的劲与力是大致相同的 。 )这样做不但可使头脑轻松、头容自然正直 , 也可让人神清气爽 , 练久则神意在上虚虚灵灵而使大脑思维聪慧敏明 , 对于练习太极拳者来说 , 好比夜航船头的明灯 , 起着不可替代的引路导航的关健作用 。 这也是本人体会“虚灵神顶”的具体做法 。
推荐阅读
- 太极漫步 一种从“心”开始的养生运动
- 谁在练太极
- 带动先生打太极,“妇唱夫随”很美好
-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 郭虹:我的太极感悟
- 内经中的夏季养生要点
- 历史地理知识|庞统怎么死的,三国中的庞统怎么死的
- 求而不得,早就是生活中的常态了
- 电脑知识|怎样删除文档中的空白页,word删除空白页
- 对太极拳"调身"功效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