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要略 真心息妄法

元知纳禅师有真心息妄法十门 , 兹再伸其义 。
第一门觉察 。 此功夫最为紧要 , 由未悟以至彻悟 , 由初地以至十地 , 无一事无一时不要凛觉 。 不但才起一念要觉察 , 即日常应付人事 , 应对万机时 , 念念仍要觉察 , 觉察“动念即乖” 。 念念无住 , 不住妄 , 亦不住真 , 不住于觉察 , 更不住于不住 。 如是绵绵密密一、二十年 , 打成一片 。 初为有功用之觉察 , 进到无功用之觉察 , 遂至一切无所谓而未尝离觉 , 六根无所依 , 即妄无所依 , 自入于大休歇时也 。
第二门休歇 。 不是休歇了便一无所有 , 如痴如聋 , 正是随起随休 , 随动随歇 , 亦不住于休歇 , 以休歇亦法也 , 心也 。 此功夫 , 呆不得一点 , 休即休去 , 歇即歇了 , 此境实说不出 , 好比冷湫湫古庙香炉 , 但此还不免有着 , 不落对治压制 , 即入沉空守寂 , 力量反不开展 。 此一二门功夫 , 当互相调剂去做 , 不可着实 。
第三门泯心存境 。 心与境何可分乎 , 所云不顾外境 , 但自息心 。 即为有心可息 , 非境而何?若言无心可息 , 是本来无心 , 一落言诠 , 即又落境矣 。 何况有一泯一存之对 , 宛然有心有境 , 殊不干净 。 庞公云 , 但自无心于万物 , 何妨万物常围绕 。 此是无住心 , 故可接万物而不染 , 此第三门之意也 , 学人不可分作两截看 。
第四门泯境存心 。 当知一着于法 , 其病与第三门等 。 当知心境内外 , 本自空寂 。 对境不必观了才空 , 是本来空 , 用观是初步对治法 , 以观即立境立心 , 非究竟也 。 既知本来是空 , 又何妨与万法为侣 , 与诸尘作对乎 。 但此亦用功时必经的过程 , 在初总不免倒东倒西 , 至彻悟后 , 自不会落于一边 。 至云真心独照 , 不是单有个真心去独照 , 要亲见实相后朗朗常见 , 惟有一真实 。 经云:无知觉明 。 以无知觉故 , 不立境 , 不立心;以明故 , 朗朗普照 。 真且不立 , 遑论乎妄 , 不泯而自泯 , 一了百了 , 更不必立泯存二见矣 。
第五门泯心泯境 。 此法最险 , 容易落入死水坑中 。 人到无办法时 , 往往求定不得 , 求寂不能 , 见此一条 , 必喜出望外 , 以为能如是即可成就 。 昔智隍枯坐二十年 , 即中此病 , 非玄策引之见六祖 , 便活不过来 。 不知“人牛俱不见”是要死透了 。 “正是月明时”要你看“正是”两个字 。 在“俱不见”时 , 正“月明时”
也 。 再活过来 , 参是什么光景 , 不可忽略 , 进门就在此 。
第六门存境存心 。 此存字勿作有字会 , 否则泯时会作无时矣 。 须知存乃暂时不废幻有之意 , 泯为回复本来空寂之境 , 此心境各不相到 , 却又往来联系 , 应各住各位 , 心住于本来无生位 , 境住于本来不有位 , 以同属幻有而有遂各住于幻有位 。 故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 , 世间相常住 。 法位者 , 各有因缘而又同一性空为本位者也 。 以决定知其性空 , 故可接而不染 , 亦不畏其有碍 , 此门最可增长力量 , 方可下接四门矣 。 此法最上乘最圆满 , 非真认得清 , 空得透 , 悟得彻 , 即不敢承当 。 但切忌重着存字而落法见 。 稍稍偏重 , 即落于有 , 遂失存心之义 , 斯又妄矣 。
第七、八门内外全体全用 。 只是一条 , 是物我情忘之境 。 体用本不分 , 宇宙一切都不离我之自性 。
【静坐要略 真心息妄法】第九门即体即用 , 无所分别 。 到功夫纯熟时 , 打成一片矣 。
第十门透出体用 。 心中更无内外体用之量 , 浑然一道清平 , 到事事无碍时矣 。 此功夫非可丝毫做作 , 亦无功夫可言 , 乃自然而致者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