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总起句或总结句的句子结句或总结概括 , 或留有余地 , 或饱蘸笔墨抒情 。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 一般情况下 , 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 , 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 , 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 , 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 , 点明中心的作用 。
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 , 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 , 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 , 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 , 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 。 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 如有的设悬生疑 , 有的对比映衬 , 有的烘托渲染 , 有的欲扬先抑 , 有的情景交融 , 有的小中见大 , 有的升华深化 , 有的象征寓意等 。
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 ,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 , 做到心中有数 , 有备无患. 总之 , 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 , 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 , 然后逐一排除 , 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 , 烤了一阵 , 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
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 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 所以接着分析为 , 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 , 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 , 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
2.《养花》的重点句理解养 花
老舍非常喜爱花 , 也爱养花 。 他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 因此 , 花开得大小好坏 , 都不再意 , 只要开花 , 对花他很有感情 , 看到一棵好花死了 , 会难过的流泪 。 所以 , 注定他无奇花异草 , 多是易活而不用精心管护的花 。 当然 , 不等于不管 。 不付出劳动 , 一棵花也不能养活 。 尤其他写作累了 , 把花鼓捣一番 , 便是极好的休息 。 每当秋天 , 他养上好多菊花 , 次第开放了 , 就热情邀请请朋友来 , 一同观赏 , 分享开放的喜悦 。 喜悦中 , 会把心爱的花拱手送人 , 毫不吝惜 。 其实 , 这一切都是老舍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 在院内 , 他亲手栽下两棵柿树 , 一方水土下 , 一抹阳光里 , 已然枝繁叶茂 , 一嘟噜一嘟噜柿子 , 坠弯枝头 。 老画家于非暗曾为老舍绘“丹柿图” , 并题语:“老舍家有菊花 , 见丹柿满树 , 亟图之 。 ”清秋时节 , 地上菊花盛开 , 枝头柿子彤红 , 上下交相辉映 , 确是壮观 , 难怪触动了画家情怀 。 后来 , 老舍夫人胡 青女士称这小院为“丹柿小院” , 是否缘于此呢 , 仅是我揣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