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 千百年来, 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 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 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 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
钱塘江 旧称浙江, 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 中游称富春江, 流经杭州始称钱塘江 。
钱塘潮 是世界著名涌潮之一, 国际地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
钱塘江发生这样壮观的潮涌, 与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 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 。 起潮时, 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 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 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 便后浪推前浪, 一浪更比一浪高 。 到大夹山附近, 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 潮水一拥而上, 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 变成陡立的水墙, 形成初起的潮峰 。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 地球离太阳最近, 所受引力特别大, 农历八月十八, 钱塘江的潮头最大, 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潮势最盛, 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 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 。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 。
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 钱塘潮涌自天来 。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 十万军声半夜潮 。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 。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 。 照日秋空迥, 浮天渤解宽 。 惊涛来似雪, 一座凌生寒 。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如连山喷雪来 。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 惊涛日夜两翻覆 。 钱塘郭里看潮人, 直至白头看不足 。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 红旗青盖互明末, 黑沙白浪相吞屠 。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情此景那两得 。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
每当回想起看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 心中就不禁如潮水般地激动澎湃 。
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两岸总是人山人海的, 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 。 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 。 潮水渐渐涌近, 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 如银子堆砌的城郭, 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 。 那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 把浪水推向高潮 。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 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 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 。 待潮水近身, 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 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 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没了他们, 只留红旗仍在水面 。 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 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与激流搏斗, 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 巨浪怒吼着, 试图吞噬他们, 但健儿们不为其所难倒, 依旧高举着红旗, 在波涛中游仞有余, 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