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血统13个姓

中国皇室血统13个姓:张 , 王 , 李 , 刘 , 陈 , 杨 , 黄 , 周 , 吴 , 孙 , 朱姓 。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 , 祖根在河南濮阳 , 始祖是挥 。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 , 任弓正之职 , 制弓矢 , 被赐姓张 。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 , 即今河南濮阳县 。还有一支张姓 , 系晋国解张之后 。解张 , 字张侯 , 以字命氏 。这支张氏世仕晋 , 后又仕韩 , 再仕郑 , 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 。子姓之王产生最早 , 始祖为比干 , 祖根在河南卫辉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 , 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 , 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

中国皇室血统13个姓

文章插图
姬姓之王 , 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 , 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 。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 。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 , 改姓田氏 。田齐灭于秦后 , 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 , 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 , 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 , 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 , 得罪而死 , 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 , 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 , 又因理、李同音之故 , 遂改理氏为李氏 , 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 , 不断发展繁衍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 , 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
其一出自祁姓 , 始祖为刘累 , 祖根在河南鲁山 。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 , 后刘累隐于鲁山 , 后代以刘为姓 , 此为刘姓主源 。
其二出自姬姓 , 也源于河南 。春秋时期 , 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 , 号刘康公 , 其后以刘为姓 。
其三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 。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 , 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 , 均出自山西洪洞 。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 , 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 成为姬姓侯国 , 春秋时为晋国所并 , 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 , 姓杨 。
晋国灭杨后 , 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 , 字叔向 , 任晋国大夫 。叔向之子伯石 , 字食我 , 以邑为氏 , 也姓杨 。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 , 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 , 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
魏晋南北朝时 , 氐族有杨氏;北魏时 , 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
六、陈姓
【中国皇室血统13个姓】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 , 始祖妫满 。西周初年 , 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 , 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 , 姓陈 。陈国共传20世、26王 , 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 , 改姓田 。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 , 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 , 恢复陈姓 , 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 。另外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 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 , 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 。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 , 任水官之职 , 帝颛顼在位时 , 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 , 成为汾水中的水神 。
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 。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 , 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 , 奉台骀为黄姓始祖 。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 。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 , 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 , 被舜赐姓嬴氏 。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 , 合称嬴姓十四氏 。
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公元前648年 , 黄国为楚所灭 , 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 姓黄 。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 , 陆终的后代 , 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 , 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 子孙以国为氏 。
查考古书 , 伯益是颛顼的玄孙 , 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 。因此 , 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 , 都是帝颛顼的后代 , 属以国为氏之姓 。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 , 远祖是伯益 。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 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 , 因佐禹治水有功 , 被舜赐姓嬴氏 。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 , 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 , 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 , 经常一块外出游玩 。
一次 , 车队行至昆仑丘 , 见到西王母 , 乐不知返 , 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 。值此关键时刻 , 造父驾车日驰千里 , 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 , 迅速平定了叛乱 。
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 , 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 , 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 , 黄帝时周昌的后代 。其二 , 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 。其三 , 后稷的后代 。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 , 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 , 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 。
文王为姬姓 , 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 。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 , 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 , 别姓姬氏 , 是周族的开创者 。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 , 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 , 建立了西周 。
西周传12王 , 至东周平王时 , 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 , 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 , 被当地人称为周家 , 后来演化为周氏 。周庄王时 , 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 , 事泄被杀 , 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 。
公元前256年 , 周朝为秦所灭 , 周赧王被废为庶人 , 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 。当地人称其为周家 , 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其四 , 少数民族改姓 。
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 , 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 。其五 , 姬姓所改 。唐朝先天年间 , 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 , 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 。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 , 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 , 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太伯没有子女 , 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 。
春秋后期 , 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 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 。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 , 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 , 于公元前473年亡国 。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 以原国名为姓氏 , 就是吴氏 。
此外 , 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 , 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 , 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 , 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 , 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 , 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 , 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 , 属以国为氏之姓 。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 , 或称徐方 , 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 , 据说是伯益的后裔 。
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 , 被舜赐姓嬴氏 。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 , 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 , 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 , 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 , 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 , 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 , 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
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 , 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 , 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 。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 , 徐偃王心有不忍 , 罢兵弃国 , 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 。
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 , 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 , 继续管理徐国 。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 , 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 , 引水灌徐国都城 , 灭掉了徐国 。亡国后的徐国子孙 , 以原国名为姓氏 , 即徐氏 。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 , 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 , 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 。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 , 惠孙的孙子名乙 , 字武仲 , 他以祖父的字命氏 , 即孙氏 。此为姬姓之孙 。
春秋初期 , 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 , 名敖 , 字孙叔) , 刚正清廉 , 死后其子生活困难 。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 。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 , 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 。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 , 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 。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 。无宇之子书 , 字子占 , 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 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 。后因乱 , 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 , 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 。
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 , 著有《孙膑兵法》 。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 , 但朱虎无世系可考 , 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 , 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 。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 , 第5子名安 , 为曹姓 。西周初年 , 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 , 建立邾国 , 又称邹国 。
战国中期 , 邾国为楚所灭 , 邾国王族以邾为氏 , 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 , 还有一支朱氏 , 系由少数民族所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 , 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

    推荐阅读